高雅小说网
繁体版

第二回 看戏文从小立志 油灯下聆听教诲(1/4)

第二回 看戏文从小立志 油灯下聆听教诲

且说这大孔寨地处渭北偏僻一隅,土地贫瘠,交通不便,经济不发达,但民风淳朴,村民除整日瞅着老天爷的脸色吃饭穿衣艰难度日以外,并无多少喜好,唯独对秦人唱了多少朝代的秦腔,有着百看不烦、百听不厌的嗜好,甚至到了难以割舍的如痴如醉的地步。

许多在田间劳作的人们,一边劳作一边也能吼上几板秦腔戏。

清晨乡民们扛着锄头下地干活的时候,会唱:“清早间奔大街前去卖画......”,车把式坐在车辕上,扬起鞭子,会唱:“有为王打坐在长安地面......”,犁地的时候,一边吆喝牲口、边扶着犁,喊一声“得起”,叫一声“万岁”,然后唱起:“狂风儿吹动了长江浪......”,连拉犁的牛听到吼声,也会竖起耳朵,甩开尾巴,加快了步伐。干完活回家的路上,你能听到“日出东方落在西,早晚勤劳不停息......”。

晚上,远处会传来“他大舅他二舅都是他舅,高桌子低板凳都是木头......”的吼声。妇女在家做饭、做针线时,也会口不离曲子,大段大段的哼唱《三娘教子》《探窑》《女起解》。

有一年,县里的戏班子,名角儿到大孔寨演戏,附近十里八村的人们听到消息以后,都来看戏,三姑姑四姨姨,穿红的、戴绿的、骑驴的、跨马的、坐轿的,成群结队地走在看戏的路上,有的边说边笑,有的急急忙忙赶往戏院里,想抢占到一个最佳的位置。

这大孔寨的戏楼,与别处的戏楼不一样,建在东北、西南走向的斜斜街道的中间,坐南面北,挡住了北去南往的去路,是大孔寨一景。这座戏楼的奇妙之处就在于,设计者把戏台子下面设计成空的,因此人们把这一特殊景观称作空空戏楼,平时人们赶着车辆牲口在下面正常行走,因而也叫穿心戏楼。唱大戏的时候,把台面用木板搭起来,进行演出,这在陕西乃至西北都是独一无二的。

靠近戏楼路边生长着一株皂角树,已经有几百年了,树干有两三人合抱之粗,树身上有个大疙瘩,每逢演戏,小儿们经常坐在树上观看。树冠茂盛硕大,夏季人们常在下面乘凉。

看戏的时候,村里家家掩门,户户上锁,戏楼下却是人头攒动,热闹非凡。未开戏前,台子下谈论的是年时、牲口、庄稼、收成,“铛!铛!咚!咚!”锣鼓家伙一响,戏就开始了。

台子下立即静下来。

戏场北高南低,戏台又高达五六尺。

男人们站在下面,有的双手下垂,有的双手拢着,有的双手叉腰,也有双手背着,人人挺直着腰板,个个高仰着头往台上瞅,侧着双耳仔细听,女人们端个凳子,悠闲地坐在后面,看拿着针线,纳着鞋底鞋帮,一边做一边看。

烧醪糟的,炸油糕的,铲甑糕的,卖瓜子、琼锅糖的,卖花生核桃的,啥吃的都有,依次分布在场子外围,看戏,做生意两不误。已经朦朦胧胧懂事的唐哼囔,搬个凳子,随母亲来到戏园子,坐在偏后一点的地方寻个位置观看。

小孩们看戏是看热闹,浪哩转哩玩哩逛哩,看的是化妆、服装、动作。什么妖婆脸上有蝎子,家法是个木棍子,周瑜身上背旗子,穆桂英头上有翎子,平贵是个叫花子。好人坏人脸上分,文臣武将衣有别,官员百姓看头顶,穷汉公子鞋不同。

一天看的是《镇台念书》与《三娘教子》,唐陈氏边看戏边指教儿子,要好好念书,要听大人的话,将来要为唐家争气。

哼囔最爱看的戏是皮影戏,“灯下敷衍千古事,影钟情舞鼓乐声”, 皮影戏《捉改名》,这出戏他看了多次。他虽然识字不多,的记性却好,悟性很高。把王改名教训恶衙役,惩治狗尾巴,怒除肉铺霸,巧断赎地案-->>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