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雅小说网
繁体版

第二回 看戏文从小立志 油灯下聆听教诲(2/4)

,智审白羊皮的惩强扶弱的事迹述说的一清二楚。

王改名,清道光年间有名的刀客,蒲城县原任彦王村人,幼时其母被恶人霸占,长大以后,获悉此情,手刃仇人,报了父仇,自此亡命天涯,奔走四方,成为县南刀客的首领。他长期带领一批拜把子兄弟,驻扎在卤泊滩南井家堡,经常为百姓解决纠纷,邻里闹事他出面调解,三言两语让争议双方心服口服,评判公允,所以当地百姓称为“南县里”,而把县城的官府称为“北县里”,有事宁去南县里,而不去北县里。

官府也组织了多次对王改名的围剿行动,因为有百姓的支持,他多次都提前得到了讯息,躲过劫难。最后官府收买了他的一个部属,终被**出卖,他与部分部属陷入官府的重围之中,为了减少部属的无辜牺牲,王改名挺身而出,胳膊下面夹了两尊土炮,向指挥捉拿他的县令扔去,一炮过去就把县令的座轿顶子轰塌了,然后他扔掉另一个土炮,哈哈一笑,爽朗地对县令道:“一切罪过,我一人担当,放过他们。”然后束手就擒,在审讯大堂,他大义凛然,历数官府罪行。后被官府以扰乱社会秩序,抢劫民财而处死。

蒲城民间至今仍有“王改名炮轰县令”的故事流传。乡人为了纪念他,还专门编写了皮影戏《捉改名》。王改名的侠客壮举,在唐哼囔幼小的心灵中,深深地埋下了行侠仗义的种子。他决心仿效王改名,做一个刀客游侠,行侠仗义,为百姓抱打不平、伸张正义,做一番除暴安良,抑恶扬善的事业。

唐陈氏母子俩相依为命,白天在地里劳作,时常带上哼囔。晚上,唐陈氏经常纺线,缠线,拐线。嗡嗡嘤嘤的声响便随着她手摇的快慢飘向静静的院落。她嘴里哼着莫名的曲儿,有腔没调的。那年代,穿的、盖的,都靠自家地里种的棉花来做的。

唐陈氏把所摘的棉花,拿到集市上轧去棉籽,然后弹下,带回家里,她把弹好的棉花,用手撕下一块,放在一块小木板上,用手铺开,然后一只手捏着高粱芯子,放在铺平的棉花上,一只手往回一按,来回一搓,一根花捻子就搓成了,大约搓下二三十根,取一根把其花捻子绑成一把。几把棉花捻子放在一个布包里。

然后抽空进行纺线。只见她一只手捏着花捻子,一只手摇着纺车,随着纺车的转动,棉线从左手指头缝里慢慢地抽出,拉扯长,达到三四尺左右的时候,右手将车把向左一回转,左手的线条就缠在纺车的锭子上,约莫一个钟头,一个棉花穗子就纺成了。纺的线有的捻成线,合成绳子做鞋用。有的准备织布,她把织布的线用拐子拐成线团,把线团放在热水锅里用面糊一桨,晾晒干了,然后把线团放在线轮上用纺车带动筒架架,打成缠线的筒,然后再经线(布),搭上织布机子织成土布。又用颜色把土布染成需要的颜色布。经过多道工序,最后才缝成衣服,做成被子,褥子。这些工序,她都能熟练地做下来。

她家里炕头放个纺车,哼囔睡觉时她在纺线,若是纺起线来,车子常常连夜转。很少歇息。纺车的手把,由于长时间的摇动,被磨下半指深的痕迹。用手一摸,很光滑。平常,她把做针线活用的顶针、线板、活笸篮,放在随手能拿到的地方,一有空闲时间就拿起做针线活。

大孔寨西面不远处有座大山,--武当山,顶上有座无量殿,供奉了一尊神,百姓称为“无量爷”。三月的一天,哼囔与几个少年好友去西边山上,游览无量殿,原来无量殿是一座巍峨的明代建筑,雄居于岳王山巅。他们站在殿前眺望四野,真的是一览无余,气象万千,数十里内的村庄,田陌,道路历历在目。

他们又看了岳王洞,这是一条天然洞窟,由于洞太深,有些阴森,他们没有进去。

从无量殿回来,走到西埝村东头,他们看到路边一座高大的碑子,一个穿着长袍-->>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