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雅小说网
繁体版

第 一 回 继香火收养义子 襁褓中命悬一线/1(3/5)

子,担怕孩子会有什么闪失。孩子慢慢地活泼起来,惹人喜爱,唐陈氏脸上出现了笑容。

每天晚上,孩子睡熟了,她站在炕沿下,趴在孩子身上,嘴唇贴在孩子幼稚的脸蛋,吻了又吻,亲了又亲,鼻子闻悉着孩子发出的童稚气息,耳朵倾听着孩子有节奏的呼吸声。

这个孩子真的像主持说的那样吗?

事情还得从大孔寨说起,大孔寨地处渭北原上古老的奉先县西北隅四十多里。周边与赵坡村、庙台村、小孔寨村相邻。西北背靠着绵延的武当山,东南两面远古形成的深沟向南延伸,半包围着这片土地。是一块风水宝地,先民们在深沟上建起了土桥,才使东来西去有了通道。

先朝时期,为了防止土匪的侵扰,圈打了寨子城墙,东城墙呈折线形,越往南越凸出。城的四角都有类似瞭望哨的城墩。东南角的地势最低。民国时,为了弥补脉气,在地方官员带领下,打起了一座高耸的方形城墩。

先祖在寨子修了五龙宫,在清雍正之前数十年就己建成,至雍正九年因颓崩而重修,乾隆五年又修建了宫内最宏伟的献殿,至此该宫的大殿,小庙,戏楼,山门完备,苍柏林立于宫门口,以及献殿的砖路两旁,引人注目的是宫门两旁的一对石狮,近一丈高,造形逼真,姿态优美,目视前方,炯炯有神。在四门外皆修建了庙宇,南门外有观音庙、马王庙、龙王庙,北门外的叫土地庙,东门外的叫桑仙庙,西门外的叫大昭寺。先民们修筑这些庙宇,寄希望神灵的庇护,祈祷着神灵的保佑。

且说这大孔寨唐姓,本是大明朝洪武年间从山西洪洞县淹底乡的大孔寨,经大槐树下的移民发送站,来到蒲城西北的牛角川一带落户的。

有唐户总祠碑为证:

尝思万物,本关人本乎祖,报本反始,人人有同情也。粤稽我族太祖,本山西洪洞县人也,自前明迁居蒲之大孔寨迄今。年近五百,谁不切水源木本之思!丁满数千,谁不怀春露秋霜之感!于是聚族而谋,慨古木之无枝,冀新柏之增茂,遂植陵树以置祭田,买市宅以立祖庙。

太祖居其上,而以二世、三世配之,庶三代神灵有妥,而百世孝思可展矣,是为记。

邑儒学生员廿世裔孙德全薰沐撰文并书丹

从碑文可以看出,唐氏在明朝初年迁徙到大孔寨落地生根,开垦荒地,修筑城墙,建筑屋舍,繁衍生息。把村寨名字仍然叫大孔寨,把住在吊装的村子仍称小孔寨,启示后人不忘祖根也。

大孔寨的城墙上,自生的枸杞树,酸枣树,弯弯扭扭但却顽强地挺立在那土墙之中,那土围墙像一道屏障,把堡子紧紧地圈在一起。为了安全,只开了两个城门,时常有专人守门。晚上有打更人,晚上没有什么特别要紧的事,不开城门,晚上城门一关,这高高的城墙围成的屏障,给住在堡子里的人以安全的感觉。

唐氏迁徙祖信带着儿子孝仁、孝义、孝礼、孝智移居大孔寨推算起来,已经六百余年,经历二十多代。一支传到唐十一时,家业较大,日子恣实,但人丁稀少,一根独苗,为传宗接代,弱冠之年,早早托人说媳妇,说下了富裕户陈家女。

且说这陈家也是当地大户人家,祖上是读书人,中过举人,家中聘有私塾先生,授课子弟,女儿也跟着学习一些男耕女织,三从四德礼仪,经常向女孩子讲述贞妇烈女传记,孟母三迁,岳母刺字的故事,从小培养孩子做人的情操。

陈家与唐家结亲,也算是门当户对。

唐十一娶下陈氏,新婚燕尔,夫妻恩爱,卿卿我我。婚后不久,疟疾流行,唐十一不幸被病魔夺去了生命,剩下年轻的新妇,苦守青灯,有族人欲吞家产,想让唐陈氏出家嫁人,为达目的,夜间里装神弄鬼,学夜猫子嚎叫,吓唬陈氏。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