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雅小说网
繁体版

唐代官制(8/10)

利发、曰吐屯、曰俟斤、曰阎洪达、曰颉利发、曰

达干,凡二十八等

。皆其世官而无员限。卫士曰附离。”东突厥亡后,唐政府从东起幽

州,西至灵州(宁夏灵武县西南),设置了顺、祐、长、化四个都督府,以安置内附的十

多万突厥人民;又把颉利可汗统辖的今内蒙古地区,东面置定襄都督府,西面置云中都督

府,下面设六个州,任用原来的突厥酋长为刺史,来管理当地的突厥部落。当时突厥人迁

居长安的有近万家,突厥贵族被任命为将军、中郎将等五品以上官吏的达百余人。《唐会

要;突厥》载,唐太宗曾赐西突厥十姓部落十箭,每部一箭。十姓部落又分为左右厢,其

中左厢五姓称为五咄咄,每部各置大啜领之;右厢五姓号五弩失毕,每部各置大俟斤以领

之。由此可见,“啜”与“俟斤”乃是突厥某部官长的名号。“吐屯”是突厥派驻被征地

区的监领官,“颉利发”这一名号有时用来授予被征服王国的君主。《旧唐书;突厥传下

》载,西突厥统叶护可汗时,“对西域诸国王悉授颉利发,并遣吐屯一人监统之,督其征

赋”1。回纥即今维吾尔族人的祖先。在汉文史籍中,它又被称为袁纥、韦纥、回鹘、畏

兀儿等。这些异称其实都是“维吾尔”一词的不同音译。回纥的国家制度,兼采突厥和唐

制。可汗的子弟称特勒,别部领兵者称“设”,大臣有叶护、俟利发、达干、吐屯等,这

是突厥的制度;另外《新唐书;回鹘传》说,还有“外宰相六,内宰相三,又有都督、将

军、司马之号”,这些官称都是唐的制度。回纥在唐太宗时为瀚海都督府,那时,回纥的

首领吐迷度虽然是唐朝的怀化大将军兼瀚海都督,但在其部族内则自称可汗

。回纥可汗在

“九姓铁勒”等部皆置都督,以管理各部事务。在其他部则派监使,以督责贡赋,监察政

事,这个“监使”实际上也就相当于突厥在西域各国所置的吐屯。安史之乱以后,回纥成

为北方继突厥而后起的一个大汗国,东北的奚、契丹等皆为其所役属。二、吐蕃,吐蕃是

藏族的祖先。在西藏高原,很早就有人类居住。战国以后,在民族斗争中失败的羌族部落

,如越巂羌、发羌、唐旄、迷唐等部,都逐渐迁移到西藏地区。他们和当地人民相融合,

繁衍发展,形成了吐蕃族。建立吐蕃王朝的是活动在雅隆河谷(西藏穷结县)的牦牛部,

统一牦牛部各部落的叫弃聂弃赞普。“赞普”是雄健丈夫的意思,以后成了吐蕃君长的专

称。赞普妻称为末蒙。从七世纪松赞干布建立统一政权算起,到九世纪后半叶分裂衰亡为

止,这个王国大约存在二百余年。吐蕃的王族称为“论”(有大论、小论),宦族称为“

尚”。论和尚构成了统治阶级的核心。大论、小论即大相、副相。此外还有内大相(也称

为论莽热)、内副相、小相各一人。又有整事大相、副整事、小整事,皆任国事。由这些

官员所组成的中央机构,《新唐书;吐蕃上》说它“总号曰尚论掣逋突瞿”。吐蕃原来信

奉钵教,后来又从唐朝输入佛教,钵教巫师和佛教上层僧侣也是统治阶级的重要组成部分。吐蕃的官制除本族特有的外,也兼采唐制。据汉籍文献记载,吐蕃官名有宰相、中书

令、都元帅、尚书令等。这些官,可能是根据唐代-->>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