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回 看戏文少年立志 拜师傅永奎传艺(3/4)
关中乡下人家习惯把小孩子亲昵地称作牛娃、狗娃、彦林。干大干妈也就把长久叫久娃了。到了上学年龄,又起了个学名,叫虎臣,也称大名,又叫官名,虎臣一直用到西安反围城的时候,当时镇守西安城的总司令是国民二军的李虎臣,副总司令是国民三军的杨虎城,他们两人被称作“二虎守长安”,为了明志,才在参谋蒙俊生的提议下把“虎臣”改为“虎城”。而老舅家新村人及东乡人省去臣字,亲切地称其名杨虎。
这次饥荒时间长,老舅家经济也拮据,为了不拖累老舅家,杨怀福把久娃托付给干亲张树森,自己出外给人打短工挣几个零花钱养家糊口。由于久娃经常到干大家,张树森经过长时间的观察,感觉到久娃是一个有志气的孩子,是块好料,若有高人指点,定能成才。他自知自己没有这方面的才能,好友永奎练过武艺,有能力调教久娃,因此以度饥荒为名,叫儿子集贤把久娃领到永奎家里,永奎明白了树森父子的良苦用心,就爽快地答应了集贤,留下了久娃。
久娃那时虽然只有十一二岁,年龄小,到了张家,常常跟着万祥干些家务杂活,打扫庭院,掏起茅厕,给牲口圈里晒土收土,拉牲口喂草。由于久娃头脑机灵,手脚麻利,人又勤快,时间一长,深得永奎喜爱。
张永奎处在清末乱世,为了防身,跟人习武,会几路拳术,也能骑马舞枪弄棒。平时农闲的时节,常常在凌晨五更或者傍晚夕阳将近落山大地涂金的时候,骑上马在乡村的官道上溜达。兴趣来时,扬鞭而奔驰,虽然长年劳作于农田,仍然乐此不疲。遛马的时候,常常把家人万祥和久娃叫上,时间长了,久娃也看得眼痒痒的。
有一次,永奎接过万祥套好的马鞍缰绳,突然问站在身旁的久娃道:“久娃子,你骑过马没有?”
久娃说:“没有。”
永奎听了又问:“你想不想骑马?”
久娃说:“早都想哩!”
永奎说:“那好,你把那副鞍子给马套上,坐上去先跟我遛遛。”万祥从马厩里把马牵了出来,帮久娃给大红马披上鞍子,久娃拽着马鞍子才上去,学着永奎的样子,双手抓住笼头绳子,陪着永奎在官道上遛达着,永奎边走边看久娃骑马的神态,虽然是第一次骑马,竟然没有一点胆怯的样子。
走了一段路程,永奎喊道:“久娃,抓紧笼头,双脚登稳,两腿夹紧,控制好马,跟我跑!”边喊边勒缰扬鞭,先跑了起来。久娃一看永奎骑马奔腾,双脚一夹,喊声“驾”紧跟其后,两匹马在乡间大道上奔驰起来。永奎目睹久娃在马上的动作是那样的自如,心里暗暗称奇,自语道:的确是块好料。心里产生了爱慕之情,就决意把自己所会的几路拳脚功夫传授给他。
于是在劳作之余指点他练功习武。几个好伙伴听说久娃跟上永奎习武,也就经常借故寻久娃,不时地观看,也跟着溜达,慢慢地也会几下子。
每天凌晨,永奎就把久娃吆喝起来,先让他跑步热身,在村道周围跑几个来回。为了锻炼奔跑能力,学习行伍人练腿功夫,在腿上绑上沙袋,过一段时间加重沙子重量,久而久之,久娃嫌沙子轻,特地在腿上绑上铁瓦,加重分量,进行练习。他还把练腿功的技巧传给了新村几位少年好友。由于时常奔跑,锻炼了小兄弟们的奔跑能力,为以后长期的军营生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热身以后,接着练习棍棒拳脚。为了练拳,久娃在后院栽了一个木柱桩,吊上沙袋,面对沙袋,握拳撞击沙袋,每天多达八百余下。
由于农家人休闲时间多,练习机会多,加之久娃的悟性高,不长时间,就学会了骑马奔驰,脚踢拳打,使枪舞棒的要领。几个小伙伴看的时间长了,也领略了些门道,特别是大哥张家俊,最喜欢拉弓射箭,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