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火烧店铺(1/2)
第2章火烧店铺
那个年代,在所有人的眼里,这样的铁饭碗是多么让人羡慕,它又是维系家庭稳定的基石。面对突如其来的下岗潮,父亲其实早有准备。两三年前,新闻就开始报道了,沿海城市的工人纷纷下岗。父亲心里明白,就算自己身处西北边陲这个偏远的小县城,也总有面临的那一天。用新闻联播里的话说,这叫“顺应时代发展”。
父亲在单位里是个修理工,会钳工,电焊、什么的。他想以后短不了有用人的地方,满足温饱不成问题。我还记得父亲和他的同事们被告知要“下岗”的那天,天气特别的冷,外面下着大雪。腊月的北疆很冷,再有十几天就要过年了,可是单位领导完全不顾人们的情绪。匆匆召集所有人,开了最后一次全体职工大会。等会议结束了,人们还是久久不愿意离去。他们舍不得那个为之奋斗了快一辈子的工厂,平时开会老是讲:“我们要以厂为家,”虽然说这个家已经散了,谁愿意离开呢?
家属院里挤满了人,大家顶着风雪,讨论着一些让人不能够理解的话:“是停薪留职还是彻底买断?”“买断工龄的钱到底有多少?”“如果一直没有工作,那以后我们该怎么办?一家人要吃饭吧?”尽管人们的心里充满了疑问和不安,但是轰轰烈烈的“下岗潮”还是无法抵挡地到来了。最后的名单公布了,70%和父亲一样的普通人下岗了。被留下来的,不是官家子弟,就是上了年纪、马上就要退休的老人们。
父亲的好朋友老李叔叔的亲戚是市里的官员,当初进单位也是走了后门儿才进来的,所以下岗跟他关系好像不大,但是我父亲就惨了,只好选择了买断工龄,他还自己替自己解释:“反正单位效益已经不行了,就算空留个职位占个编制,未来也不会有什么改变。”在买断工龄的合同上大笔一挥,领了单位最后一笔少的可怜钱,这就意味着多年的铁饭碗和自己再无关联。
当时我们家的危机感还没有那么严重。母亲所在的企业效益不错,房子是早几年低价买的单位房,已付清了钱,家里就我这么一个男孩儿,父母发愁娶媳妇拿不出彩礼。所以总是节约开支,父亲下岗后,踏踏实实地过了个年,一家人一起,听着《相约98》这首不知道谁唱的歌,任凭它一直在大街小巷循环播放。
等开春雪化了,有个亲戚介绍,父亲用自己的“遣散费”租下了闹市区的一间小店面,开了一家出租影碟的小店。那时候电视里只有屈指可数的几个频道,所以大家茶余饭后、朋友聚会都喜欢租几个碟儿回家看。普通电影押金10块,当天借第二天还,租金3元,晚一天加2元。若是周润发、周星驰等这几个当红明星的新片,租金一天5元也是有人愿意租的。父亲把我上学时的作业本儿都拿去,上面密密麻麻的记录着客人的姓名、电话、碟片的编号和名字,以及出租的时间和预计归还的时间。
父亲基本上一日三餐都在店里。早出晚归的。一个月下来,猛一看收入还可以。可大家一合计碟片也是有损耗的,何况要托人进货,样样都要花钱。算来算去等于没挣钱,父亲觉得好不容易找了个活儿干不愿意就这么放弃,父亲又给店里安了个座机,那个时候公共电话还没有流行起来,一分钟3毛钱的电话费,每天也能带来点儿额外收入。
每天我放学以后也会去店里待一会儿,换父亲出去吃个饭、上个厕所休息一下什么的。常常有高年级的男学生在我看店的时候,来店里打电话给自己心仪的女孩儿,电话接通后总要请我说第一句:“请问谁谁在家吗?我是她同学。”这样对方的父母就放心的让女儿接电话,等到女生自己接了电话,我再把话筒递给满脸期待的男生。这样结账的时候,他们通常显得非常大方,“零钱不用找了。”
北方的冬天特别的冷,人们用铁炉子生火取暖,每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