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基地 第一章 月球基地(1/4)
月球一号太空基地坐落在月球背面南极—艾特肯盆地(SPA)附近的一小片平原上。至于为什么叫背面?在命名权诸如此类的问题上,人类向来都会展现出自己蛮不讲理的天性。看到的就是道理。习惯的就是科学,至于其他,不重要!例如,在月球背面那座被命名为东海的一小片洼地里,其实连一滴水都榨不出来。只不过是一片被陨石连续撞击而形成的盆状区域,在这座“海”里,只有熔融体和溅射物所构成一片荒芜。
从月球背面的高空俯瞰,这座被人类津津乐道的,常常用“惊人的壮举,了不起的成就”诸如此类的形容词所夸赞的伟大构成,只不过是几个微不足道的零零散散聚集在一起的白色小蘑菇。对,就是那首《采蘑菇的小菇凉》里唱的小蘑菇。不,歌里唱的可比这些大多了......
这座基地由一大数小的几座半球形防护罩构成。防护罩主要由一些特殊纳米复合材料和高纯度石英砂用某种至今尚未公开的方法烧结制成的,高强度抗辐射中空透光玻璃组成。这些玻璃被镶嵌在高力学性能石墨烯纳米材料为核心的新一代多层碳纤维复合材料制成的框架之间。玻璃的中空部分,装入了一块极具透光性的高性能光能电板。至于那些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护墙?都什么年代了?你竟然还好意思提那些粗笨不堪的老古董?更何况,即使是五米厚度的钢筋混凝土墙的抗冲击强度都比不上这薄薄的仅有50毫米厚度的一小块中空玻璃。
那座落在中心位置的最大防护罩里,有一个年代久远的陨石坑。陨石坑里被注满了从遥远地球经过千辛万苦运送而来的珍贵的淡水。这座被注入大量淡水的陨石坑水库的四周,种植着一片茂密的森林。森林的外围,就是人们赖以生存的自循环生态养殖区。以中国人的观念,无论到了哪里,首先要考虑到的,就是解决口腹之欲。吃是万务之首。饿着肚子,你能干点啥?想要解决吃的问题,自然离不开水了。如果没有水。打算熬个汤啥的也不是很方便不是吗?由此而来,这座以中国人为主建造的月球基地,从一开始就被深深地烙下了享乐主义的吃货印记。
其实,要建造一座月球基地也很简单。就那么几步。第一,先选块地,第二,弄个罩子罩上。第三。搞点水,种点庄稼。第四,弄几座发电站,装个电解水装置,弄点氢气、氧气出来。顺带便装个空调吹吹。再剩下的就是搞几台挖掘机出去挖矿。不用兰祥的,现在都无人全自动的。兰祥早歇菜了。
挖了矿回来不能直接卖了。那不值几个钱。要搞深加工,深加工高附加值产品才能卖出好价钱。月球极地有不少赤铁矿。中空玻璃里的光能电板,防护罩旁边的几座星堆,还有那些旷野中悄悄埋下的温差电站。(其实温差电站和星堆核心使用的都是纳米级石墨烯碲化银复合Seebeck效应(材料)制造的高热能效热电转换装置)这么多电能主要就干一件事,电解水。分离出来的氢气被用来跟那些赤铁矿里的三氧化二铁搞点高温还原反应。最终出来的就是铁和水。这都是初中里学过的,大家都忘记了吗?几个循环下来,氧气和水就平衡了。顺带手的弄到几块铁。这些铁又可以用来做成新的挖掘机。继续挖矿。除了挖氧化铁,还可以挖点硅呀,钛呀,镁呀什么的。在月球上基本没什么空气,这些铁家伙也不容易生锈。用起来也挺趁手的。
什么?这位说了,去挖氦3?不行啊。那玩意提炼太麻烦了,等后期再处理吧。再说,核聚变堆还没普及,挖出来一大堆氦3堆那。晚上还得有人守着,多费事呀?恩,就这样,以后再聊,老板又在骂人了。最近老头的脾气有些暴躁......
又到了月球上日落的时候。当天空炙热难耐的太阳终于渐渐地落入月平线下面的时候。月亮的暗周期来临了。因连续十几天的阳光暴晒而升高达到一百多度的月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