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雅小说网
繁体版

第四卷 决战黄巢第十九章 御驾亲征(2/5)

> 晚唐时候,棉花在很多地方还仅仅是一种观赏性花卉,而不是一种经济型农作物

。这个时候,中原还没有棉花大量种植。要想推广棉织品,必须到西域、南诏或者岭南等地去找棉花种子,再行推广。

可是,现在西域已经不在大唐之手,南诏屡屡叛乱,都不是安定地地方。唯一的办法,就是到岭南去找棉花种子。然而现在处于战乱中,去岭南也不容易,只好等到消灭黄巢之后,才能派人去。

相通这一点,李俨只好叹息一声,将这件事情放下了。现在他要忙的,是御驾亲征黄巢的事宜。

御驾亲征的主意,李俨早就有了。

本来,按理说,李俨作为一个皇帝,不应该跟自己的臣子去抢功。毕竟,如果真的他御驾亲征的话,那么那些将军们的剿灭黄巢的大功,头一份就应该是皇帝地了。不然,谁敢跟皇帝赠这个头功?那可是大逆不道地!

而有了皇帝在前线,将士们打起仗来,总会感觉束手束脚,施展不开。很多大胆的战术,因为顾忌到皇帝地安全而不敢使用。尤其是皇帝对士气的影响,特别大。

皇帝在前线的时候,将士们固然会因为御驾亲征而提高士气。但一旦战事不利,为了皇帝的安全,皇帝必然要撤退。而这个时候,皇帝的撤退,对士气的负面影响,是十分恶劣的。历史上曾经有许多御驾亲征的皇帝,因为在战事仅仅出现不利迹象而撤退,结果让士气大跌。最后输掉战争,甚至皇帝本人都有被擒的例子。

当然,开国之主地江山都是自己打下来的,他们的御驾亲征属于特例。事实上,以开国之主的胆略,即使处于下风也会坚持战斗,又怎么会在仅仅才出现不利迹象的时候逃跑呢?这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总而言之。除了如同后世宋真宗澶渊之盟的时候,国家已经到了危急关头。不得不让皇帝御驾亲征鼓舞士气的情况下,大臣们都是反对皇帝御驾亲征地。

而古往今来,御驾亲征的明君不多。反倒是昏君有很多都是喜欢御驾亲征地。比如说明代土木堡之变的主角英宗,比如说明朝正德皇帝,就是其中典型的例子。

所以,虽然郑畋的讨黄巢檄文发出的时候,李俨就已经提出要御驾亲征了。但是一直到一个月之后的现在。李俨才勉强征得郑畋的同意。

这还仅仅是郑畋地同意

。还有其他大臣,压根就没有说通。不过这都是郑畋的事情了。李俨需要说服的只有郑畋一人。其他大臣都需要郑畋去说服。郑畋虽然知道这会给自己背上煽动皇帝御驾亲征,扰乱朝政的奸佞骂名,但李俨的理由却说服了他,这个骂名他也只好背上去了,不然怎么能叫忠臣呢?

李俨说服郑畋的理由,和自己想要御驾亲征的理由一样,都是对于众节镇攻打黄巢时的表现不放心。此前若不是众节镇养贼自重。黄巢又岂会闹出这么大地声势?所以李俨将郑畋说服了。而甚至此后历史发展——虽然是后世那个历史发展,现在应该有一定的改变了,但大体脉络应该是不变的——李俨更知道,此前养贼自重不过是个开始。此后的事情更加重要。如果不是这些节度使都有私心,造成黄巢之乱中朝廷威望大减,从此失去了号召力。朱温也不可能在二十年后那么容易的废主自立。

在后世历史上,大唐消灭黄巢的经历可谓是一波三折。

中和元年四月(公元881年),唐军诸道勤王兵至,包围长安城。胶着之间,唐朝义武节度使王处存等人曾一度攻入长安城,市民喜迎官军,黄巢军大骇奔逃。

这时候,如果诸将能够同心协力,穷追黄巢,黄巢早就灭了。又如何能够在日后再入长安。对长安实施大屠杀?又如何能够围困陈州十月。如何能够出现“糜骨皮于臼”、“日食数千-->>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