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 郑畋进谏(1/4)
时间一天天地过去,在百官和宫中的宦官、宫女眼中,李俨炼丹的行为变得更加变本加厉。
在钟老神仙和吕小神仙帮忙炼丹的同时,他又在全国各地寻找到了更多精于炼丹的道士前来帮忙。钟离权交游广泛,认识的炼丹道士不少,正好让他一一写信前去延请。鼎盛时期曾经有多达三十多个的炼丹道士聚集在一起搞什么“炼丹”。
这么一来,太液池里面的蓬莱山早已经地方不够了,于是他们又在太液池东侧寻找了大批宫室,作为新的“炼丹室”。
本来这类实验室不应该在皇家禁苑中建立,但现在李俨并没有掌握大权,他可不愿意让这些东西脱离自己的视线。实验室中研究的东西都是关系到日后整个大唐格局的东西,万一不慎泄露,被什么有眼光的人学去,那就麻烦了。要知道古代的科学虽然理论不怎么样,实践方面可是相当了不起的。有眼光的人也是多不胜举,难保有谁看穿了其中奥秘。
如此规模宏大的科学研究,当然也得有个名目。要对那些一心想成仙的道士们讲什么科学,讲什么唯物主义,什么无神论,那是不可能的。于是乎,李俨就将他们的科学研究,说成是求仙的一种方法。
所谓“究物之理以近道也”,说是世上万物,已经包含了大道的奥秘,研究这些东西,也就是间接研究大道的过程。又说那些直接去追求“道”的人,只有极其稀少的天赋极高的人才能够成功。从古到今,也只有老庄二人成功。其他人通过这种方法,很少能够成功。而研究世间万物的奥秘,反而是这些天赋不高的人更加容易成道的一个途径。
同时还举出了许多传言中已经成仙,而在科学研究中做出过卓越贡献的人。这样的人并不少见。毕竟古代的很多求仙道士,都同时在科学研究中有很大的成就。
于是乎,李俨主持的晚唐科学研究,就成了“仙学”研究。而由于这种研究跟传统“仙学”的不同,又被称为“新仙学”研究。而那些研究中的物理、化学现象,在那些没有现代科学知识的古代道士眼中也十分神奇,十足的是“仙迹”,倒也让他们更加增添了通过这种方法成仙的信心,于是研究起来也就更加卖力了。
李俨对这种现象并没有什么不满
。因为在科学还不发达的时候,更了便于发展传播,便于让人接受,科学的研究,挂着宗教的牌子,这在后世的历史上是有先例的。西方近代科学最先就是打着神学的幌子进行的。很多科学家同时也是虔诚的基督徒。直到后来,科学的发展彻底戳穿了神学的假面具,科学才开始变得跟神学势不两立起来。他认为在古代的科学研究,也可以按照同样的方式进行。
当然,这样的情况下,所谓的科学知识的这个“科学”二字,就要改名了。毕竟这些东西原本就是泊来品,在后世历史上中国科学发展远远低于西方的时候,当然没有任何能力修改“科学”的名字,只能被动地接受国外的名字。但是现在嘛,最先进的科学知识、科学实践、科学理论都是在中国进行的,名字叫什么,自然就要由中国人说话了。而在道家之外,儒家也有“格物以致知”的说法,为了跟风行全国的儒学相联系,李俨就给这个“新仙学”取了个“格物学”的名字。后来相关知识传播到欧洲,被称为“g乳e”学。当然这都是后话了。
(注:为了协调全书风格,从此以后,本书中的科学都被称为“格物学”或者“格物”,技术一词因为其翻译和单字原含义比较符合中国传统语法,使用原称呼不变。)
随着新仙学也就是格物学研究的发展,那些炼丹道士们都掌握了一定的格物学知识。但是这些知识要么不能直接用在实用方面,要么残缺不全,只有几个掌握了同一知识的不同方面的道士联合起来才能够重现原貌。而其中每一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