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雅小说网
繁体版

第五卷 广明鼎革第十章 突袭潼关(1/4)

广明二年十一月的一个晚上,潼关之上,一片沉寂。

潼关,是关西咽喉,乃是东去洛阳,西达长安的必经之路。

从秦朝时候起,关中一带就是中国最发达的地区,千里的关中沃土,成为了秦、汉、唐三大强大王朝的根本所在,被称为“王霸之基”。

整个关中地区都属于无险可据的平原地区。因此,为了保护这一“王霸之基”,历代王朝都在洛阳以东、长安以西的所在建筑关城,作为护卫关中地区的最后一道屏障。在秦汉两代,这一功能由西据高原,东临绝涧,南接秦岭,北塞黄河,号称“天开函谷壮关中,万谷惊尘向北空”、“双峰高耸大河旁,自古函谷一战场”的函谷关担任。

到了东汉末年,曹操为预防关西兵乱,才于建安元年(公元196年)始设潼关,并同时废弃函谷关。据《通□》载:“自渑池西入关有两路,南路由回阪,自汉以前皆由之。曹公恶路险,更开北路为大路。”建安时改山路于河滨。当路设关,始有潼关。此时函谷关虽然仍然属于兵家要地,但其重要性已经不如潼关了。

潼关以水得名。《水经注》载:“河在关内南流潼激关山,因谓之潼关。”潼浪汹汹,故取潼关关名,又称冲关。这里南有秦岭屏障,北有黄河天堑。东有年头原踞高临下,中有禁沟、原望沟、满洛川等横断东西的天然防线,势成“关门扼九州,飞鸟不能逾”。

到隋大业七年(公元611年),移关城于南北连城间地坑兽槛谷,即禁沟口。唐朝天授二年(公元691年),又迁隋潼关城于黄、渭河南岸。

此时。潼关已经成为大唐京畿重地的最后屏障。过了潼关,就是一马平川的关中平原。只需一只精兵。就可以将大唐的心腹要害搅得天翻地覆。可以说,只要潼关失守,那么长安地区就陷入了险境。无论是安史之乱时安禄山反间计占据潼关,还是黄巢之乱时黄巢攻下潼关,只要潼关一下,长安立刻危在旦夕。到了那时,无论唐玄宗还是李俨。都不得不仓皇出逃。

玄宗时期的潼关守卫不用去说,之前朝政被田令孜把持,他主持的潼关守卫相当松懈,因此才被黄巢那数目大得吓人,战斗力却低得吓人的六十万大军攻破

。直到李俨还朝后,自然不会重蹈覆辙,因此对潼关加派了重兵把守。一支五千人地精锐部队被驻扎在那里。

此时李俨的大军都被派出去清剿黄巢军,长安本身地兵力还是比较紧张的。可能部队数量不小。但是战斗力就不是很高了。因此一支五千人的精锐对李俨来说,是很重要的力量。正是因为他明白潼关的重要性,这才不顾兵力不足,将这支军队布置到潼关。

等到后来,局势渐渐稳定下来,洛阳那边也有军队驻扎。要是有人打过来的话,不经过洛阳那一关基本上就是不可能的。于是潼关地重要性也就下降了一些,李俨的其他军队也基本上整编成功,虽然没有经过什么太大的阵仗,死守潼关险地应该还是没问题的。加上李俨新的计划:打通与归义军诸州通道需要拥有强大战斗力的军队,于是就派了五千新整编出来的玄武军团士兵将以前的驻守部队五千铁卫军替换回来。(此时朱雀军团、白虎军团基本上都已经满员,新地玄武军团已经有了将近三万人马。以黄俦新的玄武军团统领。)

这一次的打通与归义军通道的行动,李俨派出了以常捷为主将,多达五万军队,而且都是战斗力最强的赤卫军团(此时已经形成定制。三卫军被统称为赤卫军团。为五大中央军团之首。其他四大军团分别是朱雀、白虎、玄武、青龙军团。到目前为止只有青龙军团还没有组建。李俨准备将青龙军团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海军陆战军。一部分是大唐中央海军。)。归义军所在的河西十一州地位相当重要。乃是大唐通向西域地必经-->>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