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雅小说网
繁体版

开国皇帝朱元璋(6/7)

的《逆臣录》共有一公、十三侯、二伯名列其中。

从此之后,功臣们的势力再没有对朱元璋的统治造成任何威胁,以至于当他的孙子建文帝受到叔叔燕王朱棣的军事进攻时,昔日的功臣良将荡然无存,竟没有人能为他统兵打仗,保住皇位。但无论如何,夺取孙子皇位的毕竟还是自己的亲生儿子,朱家的江山并没有落入外人手中,这也许是对长眠地下的朱元璋唯一的安慰吧。

明朝也有*

在历代的开国皇帝中,朱元璋算得上是出身最贫寒的一位。虽然后代经常有人拿他与汉朝的开国皇帝刘邦相比,但刘邦在当时至少还是个亭长,而朱元璋却是从和尚、乞丐这样的社会最底层一路白手起家,击败了割据四方的群雄,最后迫使元顺帝撤出大都,统一天下的。

正因为从社会最底层一直做到大明朝的开国皇帝,所以朱元璋的心态也很复杂。一方面,他为自己的旷世伟业深感自豪,经常向人炫耀自己从一介贫民奋斗到天下之主的传奇历程;另一方面,他在潜意识里也很以当初的卑微出身为耻,总觉得别人瞧不起他。这种极端自尊和极端自卑的心态交织在一起,就让他时时处处疑神疑鬼,做出了许多莫名其妙的暴虐行为。

说到*,人们一般联想到的都是清朝的雍正、乾隆等几个皇帝,实际上早在他们之前几百年的明初洪武年间,也曾经出现过轰轰烈烈的文字冤狱,而且罗织罪名的理由更加稀奇古怪。有许多官员在进献的贺表里写到“作则”两个字,这本来是很常用的词语,但朱元璋立即就联想到“作贼”,认为官员们在骂他是造反出身。除此之外,他还会从“生”联想到“僧”,从“取法”联想到“去发”,认为别人在讽刺他做过和尚;把“帝扉”当作“帝非”,把“有道”当作“有盗”,无论看到什么都觉得别人不怀好意,于是大开杀戒,许多人因此掉了脑袋。后来官员们实在没有办法,干脆请朱元璋自己写出固定格式的公文发往各地,以后大家上表的时候照样抄写,只需更换一下自己的官职姓名而已,这才算保住了大家的性命。

被朱元璋怀疑成*的人很少有能逃过一劫的,有位姓张的官员却是个例外。他的贺表里出现了“天下有道”和“万寿无疆”的字样,朱元璋理所当然地理解成“天下有盗”,盛怒之下把他抓来审问。但他却说:“‘天下有道’是孔子的原话,‘万寿无疆’是《诗经》里的原文,这能算诽谤吗?”朱元璋想了半天无言以对,只好把他放掉。左右的人很惊奇,纷纷议论说:“这些年能幸免的,也就这一个了!”

不但官员们受到怀疑,皇亲国戚们要保住性命,也必须时刻小心。有一天朱元璋和郭宁妃的哥哥郭德成一起喝酒,看到他喝醉了以后摘掉帽子,头顶上只剩下几根稀稀拉拉的头发,不禁随口开了几句玩笑。没想到郭德成趁着酒醉随口说了句“就这样我还嫌多呢,哪天全都剃光了才好!”这一下正触动了朱元璋的忌讳,他立即变了脸色,不再说一句话。郭德成酒醒之后才明白过来,知道大祸临头,干脆装起疯来,把头发全部剃光,穿起了和尚的衣服,每天敲着木鱼大念佛号不止。这一招果然奏效,朱元璋也被欺骗了过去,对郭宁妃说:“看来你哥哥真是疯了,本来还以为他在说笑话呢。”后来政局动荡,许多功臣皇亲都未得善终,郭德成却安然无恙。

继承人问题

与朱元璋的多疑暴虐不同,壮年早逝的皇太子朱标的性格比较宽容敦厚,后来他的儿子建文帝朱允炆也继承了他这种性格。朱元璋觉得太子过于宽厚,希望他更严厉一些,而皇太子也经常觉得父亲过于暴虐苛刻。曾经有一个传说,说是太子向皇帝进言,请他不要杀人过多,朱元璋就把一根满是荆刺的条杖扔在地上让太子去拿。看到太子无处下手的窘状,朱元璋这才说:“我现在所作的一切,正是为-->>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