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雅小说网
繁体版

余音:时间休止(1/3)

就在改葬高照容之后大概不到一个月,即神龟二年二月庚午(519年4月5日),洛阳城里发生了一起引人注目的群体事件。《魏书·肃宗纪》:“羽林千余人焚征西将军张彝第,殴伤彝,烧杀其子始均。”《魏书·张彝传》详细记录了这一事件的始末。张彝十四五年前想娶陈留公主,得罪了同样有这心思却被公主嫌弃的高肇,于是给他找麻烦,迫使他“停废”了一些年,即无官可做,从而也破坏了他和公主的婚事。后来张彝中风,几乎成了偏瘫,经过努力锻炼,“稍能朝拜”。这当然限制了他的仕宦,但他还是关心朝政,孜孜不休。他的第二个儿子张仲瑀大概在这一年年初,在张彝的支持下,奏上一件有关改革官员选拔制度的封事。

官员选拔制度是政权职务的分配体系,而皇朝政治的最重要资源是政权职务。除了皇朝草创期,这个资源与需求之间从来不可能是供过于求的。但不同时期的供给方式存在很大差别,供给配比的变化造成需求市场的结构性变化。北魏平城时代武重于文,世代兵将的代人求财逐利只靠弓马驰骤,贵胄子弟加入羽林虎贲不愁没有好发展。然而随着皇朝偏向引入越来越多的文治型人才,原羽林虎贲型人才仕进之路变得越来越窄。战事减少固然是百姓之福,但对于切望在战场上立功积劳以求升官的武人来说,并不是好消息。尉陵墓志:“孝明之始,四海无波,贯鱼以次,难用超越。”《魏书·山伟传》:“时天下无事,进仕路难,代迁之人,多不霑预。”都是说宣武帝和孝明帝时期洛阳代人子弟的升迁困境。

当然,代人子弟中有不少因应时代变化,成功实现了文化转型,但更多的还是固守传统。这种情况下,选官方面的微小变化,都会牵动好多人的利益。高肇声誉不佳,跟他选官时损害武官利益有关。《北史·外戚传》:“(高)肇既当衡轴,每事任己,本无学识,动违礼度,好改先朝旧制,减削封秩,抑黜勋人,由是怨声盈路矣。”勋人主要集中于禁军,“抑黜勋人”自然在禁军树敌极多。于忠能够顺利击溃高氏势力,与这个背景有很大关系。

张仲瑀所上封事的内容,是“求铨别选格,排抑武人,不使预在清品”。按张仲瑀这个建议,选官时要区别文武,候选官员按出身分为文武,两者各成一个序列。官职有文武清浊之分,所谓清品是指某些品秩不高但名誉特好的职务,经历这些职务的一大好处是此后的升迁速度会特别快。如果把武官序列候选人排除在这些清品职务之外,意味着他们今后的升迁更慢,声誉更差,由此衍生的经济利益更糟。

这种提议能够提出来,说明朝中文士出身的官员占比已相当大。回到十年前,无法想象有人敢提这样的建议,而这在平城时代必会招致灭顶之灾。不过,即使时代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提这样的建议也是公然与众多中下层禁卫武官为敌。在羽林虎贲中,因文化转型、制度变革所带来的失意和不满,积累已久,酝酿已深,早就在寻找一个爆发口。张仲瑀上的明明是封事,即不对外公开的秘密上奏,可有人及时把这份文件(或只是部分内容)散布到社会上。羽林虎贲立即就炸锅了。

据《魏书·张彝传》,在庚午日攻击张彝宅之前,有过好几天的串联、动员和组织:“由是众口喧喧,谤讟盈路,立榜大巷,克期会集,屠害其家。”这样公开宣传组织,朝廷不以为意,张家亦泰然处之,似乎都不信真的会发生什么。“(张)彝殊无畏避之意,父子安然。”行动不便的张彝没想到出去躲躲,他的儿子们竟也全不担心。到二月庚午(4月5日)这一天,羽林虎贲聚集了近千人,一开始显得像是和平游行,都不带兵仗。他们先到了尚书省,因为张彝的长子张始均以著作佐郎长兼尚书左民郎中。抗议者“相率至尚书省诟骂”,希望找到张始均。恰好张始均这一天不在,尚书省紧闭大门,不放-->>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