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雅小说网
繁体版

引言:慈庆之死(2/4)

周行城市内外,受万众礼拜瞻仰,伴以五花八门的伎乐表演,极其热闹。

《北史·外戚传》记胡太后的父亲胡国珍“年虽笃老,而雅敬佛法”,勉力参与佛诞日的行像。在老尼慈庆因病迁出皇宫的六年前,即神龟元年的佛诞日庆典中,胡国珍以八十高龄参与了行像活动。首先,他在行像前一天,即四月七日(518年5月2日),从家里出发,把自己出资铸造的佛像送到洛阳内城西城墙的阊阖门(自北而南的第二座城门)。他跟在佛像后面,全程步行,所谓“步从所建佛像,发第至阊阖门四五里”。八日这天,他“又立观像”,就是站立着观看行像大典(很可能是站在阊阖宫门的门楼上),站了一整天,“晚乃肯坐”。如此一番劳顿,终于病倒了,“劳热增甚,因遂寝疾”。虽然胡太后“亲侍药膳”,终究风烛残年,四天后,即四月十二日(518年5月7日)病逝。《魏书》说他“时事斋洁,自强礼拜”,年老体弱之时仍然依礼在佛像前跪拜。由胡国珍的故事,可见当时行像狂热之一斑。

《洛阳伽蓝记》说洛阳各寺的上千躯佛像都要在前一天(四月七日)先送到城南的景明寺,次日巡游入城。昭仪寺的三尊塑像因其美观绝伦,送入景明寺时,景明寺要抬出自己的三尊佛像来迎接,这叫以像迎像。到了第二天的正日子,千尊大像车载辇举,以次排列,从洛阳城的正南门宣阳门入城,经南北向的铜驼街来到阊阖宫门前,皇帝站在宫门楼上向下散花。

于时金花映日,宝盖浮云,旛幢若林,香烟似雾。梵乐法音,聒动天地,百戏腾骧,所在骈比。名僧德众,负锡为群,信徒法侣,持花成薮。车骑填咽,繁衍相倾。

慈庆四月三日发病,至迟一两天后已转入昭仪寺。四月七日昭仪寺的一佛二菩萨三像送往景明寺时,寺中众尼都不会置身事外,慈庆虽在病中也必知晓。次日全城行像,欢声震天,慈庆也是听得见的。只是这时她病情转剧,不见得能留意这件盛事。昭仪寺有水池,据说就是西晋石崇绿珠楼下那个水池。寺内佛堂前有“酒树面木”,大概就是棕榈树,在那时的洛阳算是珍奇树种。不过水池也好,奇树也好,慈庆都已无从欣赏了。

当慈庆病情转重时,孝明帝元诩来到昭仪寺探视,时在四月二十七日(524年6月14日)。“车驾躬临省视,自旦达暮,亲监药剂”,孝明帝在这里停留了整整一天,看着别人为慈庆熬药救治,反映出孝明帝对这位老保母的深厚感情。如果考虑到这个时期胡太后被元叉、刘腾等软禁在宣光殿已近五年,孝明帝如此表达对慈庆的感情,当别有深意。据说慈庆弥留之际,还不忘给孝明帝留话,涉及为国家治理献计献策,所谓“逮于大渐,余气将绝,犹献遗言,以赞政道”。这当然并不说明慈庆多么关怀国家大事,但多少能说明她对自己抚养长大的孝明帝的感情。

五月七日下午后半晌(晡时),慈庆在昭仪寺“迁神”。第二天皇帝手敕表哀,并指示后事细节,给慈庆追赠女尼的最高官职比丘尼统。丧事由宦官中给事中王绍监护,“赠物一千五百段”。皇帝“乃命史臣作铭志之”,女尼哀荣,莫此为甚。墓志还特意载录孝明帝手敕,以显慈庆哀荣之高。这一年六月十八日(524年8月3日),慈庆葬于北邙山。一应花费是由宫里另外支出呢,还是从“赠物一千五百段”折算,还不是很清楚。

孝明帝“乃命史臣作铭志之”,就是由朝廷专职写作的官员来为慈庆撰写墓志铭,此人即中书舍人常景。常景是北魏宣武、孝明时期比较重要的笔杆子,洛阳的宫殿门阁及街巷里邑之名,就是他和刘芳一起制定的。胡太后很欣赏他,请他写了永宁寺碑。魏收在《魏书》里为他立传,收入他的诗文多篇,显然是看重这位前辈的,而且对他的评价相当高,甚至超过了那时名气更大的袁翻和祖莹。《洛阳-->>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