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慈庆之死(3/4)
常景所撰墓志刻于志石,随慈庆尸骨长埋北邙山的黄土之下,所谓“百年同谢西山日,千秋万古北邙尘”(唐刘希夷诗句)。这篇文字即使收入常景文集,随着他的文集在唐代失传,墓志文自然再也无人知晓。不过地不爱宝,这方墓志到20世纪20年代竟重见天日了(当然意味着慈庆墓被一再盗掘过)。据郭玉堂记录:“(慈庆墓志)民国十二年阴历三月,洛阳城东山岭头村东南五里小冢内出土。志石厚三寸。”知墓志出土于1923年4月中旬至5月中旬之间。拓片流传,北图购得一份,收入赵万里《汉魏南北朝墓志集释》。正是这方墓志把湮没于岁月深处的慈庆推送到我们面前。
如果没有常景这篇墓志,慈庆八十六年的人生早如轻烟一般散入虚空,随她长灭的还有许多具有历史节点意义的事件与事实。幸亏有墓志,我们得以一窥那遥远的往昔。
根据墓志,慈庆生于北魏太武帝太延五年(宋文帝元嘉十六年,439),她出家的时间是北魏孝文帝太和二十年或二十一年(496或497),出家之前是北魏皇宫里的一名宫女,俗家姓名是王钟儿。在成为平城皇宫的一个宫女之前,王钟儿生长于南朝刘宋的中下层官僚家庭,嫁给同样社会等级的夫家,后因南北战争,被掳掠到北方,沦为卑贱的、命如蝼蚁的奚官奴婢,送入平城宫做宫女。那一年王钟儿三十岁,对她来说,人生发生了惊天巨变,正常的生命轨迹骤然休止,剩下的便是暗黑无边的余生。可是谁想得到,她在北魏皇宫竟生活了长达五十六年。
这真是漫长的余生。
接下来我们看看,王钟儿/慈庆是如何一步步走过这漫长的余生。
⊙中古僧尼以死亡为迁神,如梁宝唱《比丘尼传》卷一《司州令宗尼传》:“交言未竟,奄忽迁神。”见王孺童《比丘尼传校注》,中华书局,2006年,第33页。梁慧皎《高僧传》卷七《宋京师东安寺释慧严传》载宋文帝之言“奄尔迁神,痛悼于怀”,见汤用彤校注、汤一玄整理本,中华书局,1992年,第263页。唐道宣《续高僧传》用例更多,兹不赘。墨香阁藏东魏女尼曹道洪墓志,记道洪之死亦称“以魏武定元年十一月一日迁神”,见叶炜、刘秀峰主编《墨香阁藏北朝墓志》,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年,第54—55页。
⊙杨衒之︰《洛阳伽蓝记》卷一,据范祥雍《洛阳伽蓝记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第54—55页。
⊙比丘尼的这种独特自由也见于南朝,所以《宋书》说“诸寺尼出入宫掖,交关妃后”,见《宋书》卷九七《夷蛮传》,中华书局点校本(修订本),2018年,第2619页。
⊙《魏书》卷一一四《释老志》,中华书局点校本(修订本),2017年,第3294页。
⊙《北史》卷八O《外戚传》,中华书局点校本,1974年,第2688页。
⊙《魏书》卷八三下《外戚传下》,第1982页。
⊙范祥雍:《洛阳伽蓝记校注》,第132—133页。
⊙据吴丽娱研究,唐朝对官贵人物的赙赠主要是对死者家庭的补偿,官费营葬的支出与赙赠无关,见所著《终极之典——中古丧葬制度研究》,中华书局,2012年,第573—580页。北朝很可能也是如此。
⊙郭玉堂:《洛阳出土石刻时地记》,1941年复刻本,气贺泽保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