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英雄,喋血潇湘----读《喋血潇湘》(1/3)
潭城隐士兄长的新作已经发表了五十多章了,前一段时间因时间有限,没能认真拜读,借国庆长假期间,好好的看了看。自《兵心不悔》连载开始,平时和隐士兄交流不少,对他的作品风格也是有了一些了解的。当隐士兄说到开始写新书的时候,我没有太在意,因为现在铁血中,写抗日的作品实在是太多了。不管是正面战场的还是敌后战场的、正规军队的还是民间自发的、真实存在的还是人物穿越的,工农子弟的还是民族资本的,精雕细琢的还是随意挥洒的-------,总之是随处可见。在书库做事一年来,也没少看,因此会有一些审美疲劳:就算是相当不错的作品,也难以马上产生兴趣,所以就没有在开始的时候持续关注,在此向隐士兄表示歉意。当然,也因为和隐士兄熟悉了,这次写《喋血潇湘》的书评就再直率一点,就尽情的表达自己的读后感想了,希望隐士兄不要见怪,仅供参考,也仅博各位高才哂然一笑。
从已经连载的这五十多章来看,《喋血潇湘》(后文就叫《潇湘》了)是一部描写国民党领导的杂牌军在正面战场上抗日的故事,也许后文可能会扩展到其它的部队吧。在当前教育体制与文化氛围下,我们所了解的抗日历史,以**领导的敌后武装抗日战斗为主,是以《论持久战》为指导下的游击战、麻雀战、地道战、地雷战等等。对于其它武装力量,涉及的不是太多,印象中写出历史教科书的,只有七月七日卢沟桥旁宛平城头的还击炮火;八月十三日黄浦江畔浴血奋战的中华勇士;还有台儿庄的战火硝烟、枪林弹雨;依稀还记得喜烽口的大刀队。其它的战斗描述极少,这有时代背景的因素,当年的政治环境,让人们弱化忽视了除了八路军、新四军、东北抗联之外的中华英雄们的抗日事迹。
如今的时代环境,让我们可以正视历史,去挖掘一下那些我们没有注意到的战斗、那些我们没有注意到的英雄。前一段时间,买了一本崔永元团队完成的《我的抗战》,从书里,我了解了更多那些历史教科书之外的抗日故事。还有我的另一位兄长猎鹰写的《活着的士兵》,是从另一个角度描写了杂牌军在抗日战场上的英雄不屈。
带着这些了解,带着对抗日英烈的敬意,我前一段时间出去,去上海闸北找寻“四行仓库”,找寻谢晋元将军带领着数百壮士,独对侵略者炮火的业绩。四行仓库我找到了,就在苏州河边,可是,我只见到了一个在楼里的雕像和几句话的介绍、一个晋元大酒店(不知住在里面的各位顾客是否知道此“晋元”为何人?)、还有那几条名叫“晋元路”、“光复路”、“国庆路”的街道。其它已经找不到当年数百勇士的气息,代之而来是一个商业楼盘里不是太景气的场面。还记得有材料说,曾有一位年轻的姑娘,冒死横渡苏州河,给四行仓库的守军送去了一面当时的“青天白日旗”,在1937年的“八-一三”之后,那是上海唯一还飘扬着国旗的地方,而其它的地方不是租界就是日占区。虽然最后,因为政府的协调与命令,这些勇士最终让出了四行仓库,但是那股中华民族的精神,已经震撼了世界,震撼了苏州河南岸那些围观的中国人与外国人的心。看到清浊变换多次的苏州河水,它是否还记得当年在它北岸的那场战斗?
《潇湘》描写的是同样国军抗战的历史。据我所了解的史实,国军内部一直有嫡系和杂牌军的区分,蒋介石也一直在利用杂牌军来完成他认定的战略任务,当杂牌军有所消耗后,再用嫡系正规军去摘取胜果。当年的反“围剿”和长征路上,若不是杂牌军和嫡系面和心不和,工农红军会遭受更大的损失。而在抗日战争中,蒋介石也一直想让杂牌军和日本人互相消耗,然后坐大**军的实力,可正因为如此,也失去了很多战斗的胜机,否则,台儿庄战役会有更大的胜果,抗日战争更能减少更大的伤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