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雅小说网
繁体版

第一次长沙会战概略(1/4)

《喋血潇湘》主要描写的是长沙会战和衡阳保卫战为历史背景,通过地方民团代表人物谢鸿儒、韩双刃及国军代表人物饶少伟、杜 典等人物反映这两次在湖南的重要抗战历史故事。

由于故事是从1940年上半年开始,这里就无法把当时的大环境详细地铺开。《喋血潇湘》是从第二次长沙会战才战争场景描写,为了让读者朋友有个对当时环境的概念,我这里节选了没涉及到的第一次长沙会战的资料,供读者朋友参阅。

“第一次长沙会战”、“湘北会战”,日本称“湘赣会战”,指1939年(民国28年)9月至10月抗日战争期间,中国第九战区部队在以湖南、湖北、江西三省接壤地区对日本军队进行的防御战役。这次战役是继“二战”欧洲大战爆发后日军对中国正面战场的第一次大攻势。

日本为达到对国民政府诱降和军事打击,集中10万兵力从赣北、鄂南、湘北三个方向长沙方向发起了进攻。第9战区代司令长官薛岳(1939年10月1日被正式任命为司令长官)为保卫长沙,采取以湘北为防御重点,“后退决战”、“争取外翼”的作战方针,调动了30多个师和3个挺进纵队,共约24万多人参加此次战役。至10月9日,中国军队第195师恢复到进占鹿角、新墙、杨林街之线,日军陆续退回新墙河以北地区;至10月14日,双方恢复战前态势。

战况

中国第9战区所辖范围主要是湖南及鄂南、赣省一部。战区跨湘、鄂、赣三省边区,东西以赣江、湘江为天然之境界,两翼又各有一湖,东为鄱阳湖,西为洞庭湖,恰成为整齐对称形之战场。

日军大迂回之战法无从施展,只能进行正面作战。而且在湘、鄂、赣三省相交的地区,群山纵横,地形复杂。长沙以北的湘北地区,大多数也是山岳地带:湘北不仅多山,而且多水。以粤汉铁路为分界由北向南划一直线,其左侧有洞庭湖及澧水、沅水、湘江三大河流,右侧有新墙河、汨罗江、捞刀河、浏阳河,从而形成天然的防线。这样一种多山、多水的地形对部队行动会产生较大影响,尤其不利于日军的机械化部队行动。

第九战区代理司令长官由薛岳认为,只要利用这些良好的地理条件,再加上正确的战略战术,完全有可能打退日军的进攻,化被动为主动。战区的作战方案大体如下:敌似在9月中开始南犯,将以主力由湘北南趋长沙,于赣北、鄂南施行策应作战。战区拟予敌以严重之打击而开第二期抗战胜利之先河,决诱敌深入于长沙以北地区,将敌主力包围歼灭之。赣北、鄂南方面,应击破敌策应作战之企图,以保障主力方面之成功。薛岳将这一战略部署的核心之点总结为八个字:后退决战,争取外翼。

具体部署

随着大战的临近,薛岳也开始调兵遣将,部署兵力。当时,第9战区共有21个军又3个挺进纵队,共52个师;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配属4个军(第4、第5、第99及新编第6军)又1个师(第11师),总计25个军63个师50万人,投入作战序列的部队有21个军49个师又3个挺进纵队(实际参战兵力为35个师又3个挺进纵队30万人)。至9月中旬,其兵力具体部署情况如下:

第1集团军第58、第60军守备靖安、奉新以西张家山、麻下、会埠一线阵地;

第19集团军第32、第49军守备莲花山、马形山以及锦江右岸阵地;

第15集团军以第52军主力守备新墙河阵地,第79军守备南江桥至麦市间阵地,第37军守备湘阴以北湘江亘汨罗江右岸阵地;

第27集团军第20军前出咸宁、崇阳地区,第73军集结于渣津地区;

第30集团军第72、第78军共4个师守备-->>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