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雅小说网
繁体版

4、中部之旅大地区与特殊时期(1/2)

本书系依据史料创作的谍战长篇,为了更好地了解主人公所处时代背景,及其必须要面对的客观环境,现作相关介绍如下:

本书上部的故事发生地在香港;中部则是在大连,其间会屡屡出现“旅大”一词。

“旅大”是指旅顺口(简称旅顺)、大连,只因旅顺口曾是清北洋水师舰队的主要基地,所以在当时的名气要更大,在1955年曾一度成立旅大市,1981年改称大连市,旅顺口则为该市市区。

当年,东北地区有三大不冻港:旅顺口港、大连港、葫芦岛港。

由于本书中部的故事基点之一便是港口,所以需对相关背景有所交代:在二战后期的1945年8月9日,按照美、英、苏签订的《雅尔塔协定》,苏联出兵中国东北,并于当月14日与国民政府签订《中苏友好同盟条约》,以及《中苏关于大连之协定》、《中苏关于旅顺口之协定》等,苏方据此租借旅大地区30年,并实行军事管制。

【注:苏联与国民政府签定的租借期应至1975年,不过,在抗美援朝后的1955年便交还新中国。】

进一步而言,旅顺口港作为苏军军港禁止民船;大连港则为苏军军管下的自由港,民船只需核准;葫芦岛港则被国民党方面实际控制。

在辽沈战役前夕,解放军已控制东北地区的97%地域,并基本切断北宁铁路(北平至辽宁,原京奉铁路),沈阳、长春已然成为孤城,只有锦州凭借葫芦岛港保持着海路畅通。

除了东北地区,解放军各野战军分别在西北、华北、华东、华中等地区展开攻势,并将战线从黄河流域推至长江北岸。

相比而言,于1946年4月28日解放的哈尔滨势必要更稳定安全,因此,香港及海内外**人士的最初目的地被定为哈尔滨,而海路的登陆地为大连港。

1948年9月12日,辽沈战役正式开打;13日,沈钧儒、谭平山、蔡廷锴、章伯钧等首批北上人士,从香港乘苏联货轮“波尔塔瓦号”起程。

以下仅说大连,由于特殊时期的特殊情况,即苏方与国民政府签有国际协定,同时,苏方亦与美英签有相关国际协定,所以,从外在表象上来看,当时的大连呈现出“四不像”情况,即:不像苏占区,不像日占区,不像国统区,不像解放区。

再次强调,这是特殊时期的特殊情况,也是本书主人公需要面对的客观环境。

具体而言,基于相关协定的“大连之行政权属于中国”,虽然大连被苏方军事管制,但市政管理职责由中国人负责,其中除市长一职外,副市长、秘书长、公安局长、教育局长、民政局长、广播电台台长、报社社长等,均是由**大连市委委派。

作为谍战的本书,其中必然会涉及大连公安总局,当时已被我方掌握,并很快发展到近万人,以至令苏军大连警备司令高兹洛夫中将颇为惊讶,提出“没有见过哪个国家在一个地区搞这么多警察”,但最终还是默认了。

这就为我方保留了一支有生力量,并培养出一大批公安及军事干部,仅在1946年~1948年间,先后向其他解放区及前线输送了3万余人,包括我军的首批坦克手,而大连公安总局首任局长赵杰(又名赵东斌),后任志愿军坦克兵司令员、解放军装甲兵副司令员,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在新中国成立后,几乎全国都有来自大连的公安干部。

回到当年,因为是特殊时期的特殊情况,大连地区的我方干部被要求蓄发剃须(解放区干部多数习惯剃光头),并身着西服革履,公安总局的官兵则身着国民党警察制服。

当然,国民党方面不可能放弃旅大地区,一开始曾公开派驻市级党部,但很快便-->>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