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_致敬宗教(1/4)
“今天大寒的父亲回老家了。”我告诉苏老。
“嗯。”苏老的声音像一个茶杯落在了棉絮上。
伴着苏老的回音,大寒跟大满像一阵风一样吹进门来,落坐在苏老两边,他俩看上去精神都还不错。大寒和大满都是我的死党,大满又是我家筱青的哥哥。
大寒跟我差不多大,身边也没有个女人照顾,生活倒是自由自在的。他厌恶种庄稼,以捐客的身份谋取生活。父亲去世后,家里就剩下大寒和妹妹燕子相依为命了。
“我很怀念他。”我说。“不过还好,今天下午我跟大寒、大满等十几个他生前的亲朋好友给他换上新衣服,安放到他生前自己做的棺材里。套上牛车,把他送到墓地山上,把棺材安放到他自己用漂亮的石头砌成的坟墓里,已经入土为安了。”
大寒的父亲自己修葺的坟墓很漂亮。最外围的坟墙都是用密植的四季青栽做的,修剪的整整齐齐。内墙也都是被修剪整齐的四季花做的,内院里栽种了几颗苍劲的松树,今天这几颗松树终于等到主人来入住了。
坟墓的石头都用了卯榫结构,整个坟墓坚固的像一块石头。坟墓正中央的长方石头上刻着全家人的画像,在画像的右侧工工整整的刻着一行字:
“任谁都是匆匆过客。哪个家都是临时的家,这里也是。”
这个墓志铭翻译过来就是:“在具‘相对’这个概念构成的这个世界里,没有绝对的事物。有的只是一厢情愿的美好愿望和精神。在哲学家眼里,这个世界是一个由抽象概念组成的世界。在这位老人家眼里,这个世界仅仅是一个暂时的栖身之处。”
每一个人对这个世界的看法都不一样,对没有来过这个世界的人来说,这个世界就不存在。因为就一个人而言,一件没有亲身经过的经历,对于这个人而言这段经历就不存在。这个世界妙就妙在这里,任你说什么都是对的,任你怎么认为一件事物,都经不住时间的考验。
送他的时候大家都很平静。一个人离开这个纷纷扰扰的充满**的世界,到一个平和又安详的世界里生活,也是我们这些活着的人共同的归宿和向往。
很多情况下,为了更详尽的展开我们族群的地理面貌和精神世界,很多对话和描述都是为看官准备的。就我们族人约定俗成的习惯和心照不宣的信念,任何陈述都没有意义。
事实上能用语言表达出来的事物,都不新鲜。既不美好,也没真实感。我们族人从不认为人的死亡是一件多么不幸的事。死亡对我们而言,就像客栈的客人离开客栈去往别处一样稀松平常。因为就这个世界上所有的事和物而言,大家都是过客。
但凡血肉之躯都是有感情的。一家人风风雨雨一起生活了几十个春秋,忽然离开永不再相见,任谁都很难割舍。可是站在离开这个世界的亲人的角度想想,他们只是离开客栈回家去了,还有什么比回家更让人幸福的事情呢?所以短暂的悲伤肯定是有的。但是内心的越深处,欣慰和满足感就越多。
无庸置疑,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躯壳是借用大自然的。既然是借来的东西,就要加倍珍惜。那些不保重身体甚至自杀的行为都是不负责任的表现。就借用的自然躯壳而言,人家肯多借用一时,我们就要多一些感激。因为说不定什么时候,自然之主就会收回自己借用给我们的东西。拿掉自然的外衣,我们在这个世界上什么也不是。
所谓入乡随俗,我们寄宿在这个世界上就要遵守这个世界的规则:“食、色,性也。”求生是我们生物界的本能。但是当死亡敲门的时候,我们也是泰然处之,坦然受之。
“站在理性的角度上分析感性的宗教,我觉得《圣经》是目前人类最智慧的文献:思想深刻,内容丰富。让愚昧之人摆脱愚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