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_第72章 花樵夫杀人(2/3)
他丢掉了手枪,扶起了老师。
“老师。。。老师你不能走啊,你不能丢下我不管,以后你还要看着你亲自培养的学生得绘画大奖呢。。。老师。。。”
在失手杀掉了杀手后的花樵夫回归了他的善良。
“老师他们为什么要杀你?”
“我以前画了一幅画,听说还有点价值,有一天一个老板要来买,他出价20万,我没有答应,我的画是不卖的,我想可能就是那个老板为了得到那一副画所以就派杀手来杀我吧,你杀人了,就算警察不找你麻烦,那个老板也不会放过你的,我希望我死后,你能够把我的那一幅画烧掉给我,你快走吧。走得越远越好。”
然后他说出了那幅画的地址,花樵夫捡起了那一把满是鲜血的枪,现在也只有枪才是他的护身法宝。
他向楼下跑了下去,当他下楼的时候,一辆轿车停在了他的面前,里面传出了一个老人的声音,“快上车,我是来救你的。”
当车辆开出了几公里后,花樵夫才发现救他的人是一个老人,一个满头白发的老人。
“我杀人了,我已经不是一个好人了,我已经是一个恶人了,你为什么还要救我?”
那个老人动作优雅地开着车,慢慢地说:“‘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这两句话真是三岁小孩都知道。可是这两句话不
是佛教专用的标语,各宗教都如此说,因此一般不求甚解的人,便根据这八个字,说一切宗教都是好的,都是劝人为善的。在有科学头脑,喜欢仔细分析,不喜欢随便信使的人看来,则以为并不如此简单。我们首先要问:各宗教对於善恶的定义如何?善恶的标准如何?劝人行善止恶的目的是什麽?关於善恶的定义,各宗教就没有一定,有的以拜祖先为恶,而佛教儒教则认为善。有的以为动物是造物主特地造给人类吃的,杀牠吃牠并不算恶。有的主张只吃某种动物,而不吃另一种动物,吃不应该吃的才算是恶。在佛教则认为杀任何动物都是恶。关於善恶的标准,各教亦属不一,大多根据各教教主所立的诫条,犯者为恶;但在佛教则分得很细,在家有在家的标准,出家有出家的标准,菩萨戒与比丘戒的标准又不同。有的在家人犯了不算恶,出家人犯了便是恶;有持比丘戒的犯了不算恶,持菩萨戒的犯了便算恶。关於行善止恶的目的,各教亦各不同,有的是求生天堂,有的是希圣希贤,而佛教则是为求无上的真正平等的觉悟,不为求得人间天上的福报。由此看来,论善恶两字,就不如一般人所想像的那样简单了。
“佛教论善恶的道理,说得最精最细。世间人对於善恶大都辨别不清,所以一般人常说:‘我但凭良心行事,自问於心无愧,从来不做恶事。’其实这话是不彻底的,依佛教彻底的教义讲,他自己虽说不做恶事,其实一天到晚时刻不离我痴、我见、我慢、我爱,事事为自己谋利益,种烦恼痛苦的种子。他所谓良心者,就是虚妄分别的六识,正是佛教称为劫夺家宝的六贼,他早已沉溺在深重的愚昧中,认贼为子,日日造恶,时时造恶而不自知。所以一个人要止恶行善,必先明白善恶的真义,然後知所去取。
“又佛教评论善恶,皆从心地出发,不重事相,与世间但重事相者不同。例如单看人家打人骂人,不足以定善恶,必再看其存心如何,然後断定。若为他利益,则打骂皆属善行,若为己谋利益,则虽敬礼人尚且是恶,何况打骂。据菩萨戒本,凡持菩萨戒的,如破除我见,但为利益众生故,虽行杀盗*事,亦不算恶,反而是善。例如国中有一暴君,贪财好战,使无数人民失财丧命,持菩萨戒的人,便不能袖手旁观,应竭其智力,去此暴君,虽将其杀害,亦不作犯杀戒论,且得大功德。由此证明佛教是怎样积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