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雅小说网
繁体版

第三卷 初露锋芒第九章 行朝初立(3/4)

韦庄的官衔是翰林供奉、太常博士,赐绯鱼袋。

而其中地位最高的来鹄,则是中书舍人,知制诰(有此职事地人可以列席宰相会议),翰林承旨,赐紫金鱼袋(比绯鱼袋,也就是银鱼袋更高一些)。另外,针得来鹄同意,由于他已经出任朝廷正式官员,就将手下的“捉影”情报组织交了出来,由李俨提拔另外一个早已经经过相关训练和洗脑的人接任。

(翰林待诏、翰林承旨都是翰林学士的具体官名,各自职权不同。虽然两者都有“参谋议,纳谏诤”的参与政务的权利,都属于皇帝的幕僚,往往替皇帝起草诏书。但是置于宪宗时期的翰林承旨职权更重,“独承密命”为翰林学士中第一,所谓“大凡大诰令、大废置,丞相之密化、内外之密奏,上之所甚注意者,莫不专授专对,他人无得而参”。可见其权限之大,甚至有“内相”之称)。

至于其他人,诸如工部侍郎秦韬玉,也被加了个“左补阙(门下省专职进谏的官员,由皇帝直接任命,不归吏部统属,正七品上)”的官衔。虽然这个官地品衔低了正四品地工部侍郎几级,但是左右补阙乃是重要的谏官,品衔虽低,地位却很重要。比起相比其他五部显得不太重要地工部侍郎,在皇帝眼中有份量多了。因此他倒也十分欢喜。

新补的这些官员中,其中罗隐本为郑畋所素识,甚至还传言与其女儿有过一段轶事。而他的才华郑畋也是相当了解,将他视为子侄,当年也曾经有以女妻之的意思,可惜女儿不争气,也只好作罢。此时见罗隐得皇帝看中,他心中倒也颇为欢喜。

而韦庄才名满天下,郑畋对他也很佩服

。他的官位郑畋虽然觉得稍微高了一点,但那只是他资历不到,单凭他地才学,是完全能够相配的。

至于秦韬玉此人,郑畋从前也见过他。不过此人虽然是田令孜举荐得官,却为人十分低调,郑畋对他并不是很了解。不过此人既然能够从龙。原本官职又较高,左补阙之职给他。倒也合适。

总之,李俨新任命的这些官员,郑畋大多数是比较满意的。虽然也有些偏高,不过此时行朝无人,皇帝又是初掌政事,倒也可以原谅。

唯独对于来鹄,从前又没有资历。又无过人身世,甚至连举都没中过,贸然得此高位,实在很是不协调。再加上此人先是背叛韦保衡这个主人,又投靠田令孜为主,名声不大好。虽然知道皇帝诛除田令孜他有大功,但是郑畋还是对他不喜欢,更觉得给他的官位大大不妥。

只是很可惜。来鹄深得李俨看重。而来自后世,接受过人才重要性熏陶的李俨,对于用人方面,向来不拘一格,不问出身来历,也不问资历如何。只要足以胜任。便大胆委任。而郑畋虽有过人才干,到底出身世家,又是古人,对资历、身世的看重,非李俨可比。于是郑畋好几次向李俨进谏,极言对来鹄地任命不妥。

为此,君臣二人还闹得很不愉快。不过李俨也知道在此国难当头之际,君臣之间出现矛盾乃是大忌,于是刻意与郑畋修好,又近乎低声下气的对自己地任命多加解释。总算让郑畋勉强同意了李俨的任命。来鹄得知为了自己。李俨低声下气的向郑畋解释,心中的感动就不用说了。于是工作起来更加卖命,倒也算得上是意外之得。

不过这么一来,郑畋跟来鹄二人,就有些不和了。李俨对这事也装作没看见。毕竟重臣之间小小的不和,只要不影响到大局,实在是皇帝乐见其成的。这样更加有利于皇帝全盘控制朝政,免得重臣之间相互勾结弄权。

过了好几天,随着前来行在的流散官员逐渐逐渐增多,行朝地体制终于初步建立起来。此时李俨也开始低调的处理了前几天一直搁置的那些投降的软骨头。

从进凤翔城后,李俨就把这些人放了,装作什么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