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雅小说网
繁体版

第五卷 广明鼎革第五章 官僚体系(3/5)

富,不乏才干。由他们对学员们进行教育,能够最大限度的把他们的经验保留下来,并加以流传。当然他们也有一个问题那就是他们都是官场老油子,一个个老奸巨猾,不能让学员受他们这一方面的影响。这就需要依赖完善的政治教育系统了。实际上就是洗脑系统。对这些油盐不进得老油子或许不太管用,但是对那些年轻的学员来说,这一招还是很有效果的。

一切事业草创的时候,任务总是很繁重的。政务馆和吏学馆正是如此。李俨一人同是担任了政务馆和吏学馆的馆长。虽然这仅仅是一个名义上的职务,但是在人才还没有培养出来的情况下,他也只好自己亲自过问很多事情了。

一个月来。他的事务之繁忙。几乎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甚至就连关于击败黄巢,用其首级献俘太庙。祭告天地与祖先的事情他都无暇过问。

要知道,在古代,一个国家最重要的事情就是祭祀与战争,所谓“国之大事,唯戎与祀”。献俘太庙,则是将二者合一的大事,其重要程度可想而知了。但是这些的重要,也只是对于那些深受时代影响的当时人,对于李俨这样一个来自后世的无神论者,却并不是什么了不得事情

。即使他因为灵魂来到了唐代,从而从某种程度上承认了鬼神的存在,却也并不像当时的人那样对鬼神充满敬畏,顶多将鬼神当成一种奇妙的生命形式罢了。对于追求实际的李俨来说,抓紧每一分每一秒,巩固自己的统治并为大唐日后的复兴奠定基础,远比那不过是走一个形式的献俘太庙更值得自己关注。

当然,他自己不关注。并不等于也不让别人关注。从提升士气,鼓舞人心地角度来说,搞一个声势浩大,庄严威武的献俘仪式还是有必要的。而且对于这个时代的人来说,也不可能接受取消这一仪式的做法,于是他也就任自己的大臣们准备去了。

等到李俨的官员培养计划初步上了一个台阶,他也不再那么繁忙地时候。郑畋已经将献俘仪式基本上准备完毕,连日子都已经定好。就等着李俨拍板决定了。

闲下来的李俨对这个献俘仪式,以及相关地古代军事方面的各种礼仪情况还是很有兴趣的。专门要郑畋向他介绍了这方面的情况。

献俘属于古代军礼中征战之礼的一部分。

征战之礼中,分为出师祭祀、誓师、军中刑赏、凯旋、饮至与论功行赏、师不功六大部分。

出师祭祀是军队出征时候的祭祀活动。

军队出征,有天子亲征与命将出征之不同,二者礼数规格也有不同。军队出征前有许多祭祀活动,主要是祭天、祭地、告庙和祭军神。

出征前祭天叫类祭,在郊外以柴燔燎牲、币等。把即将征伐之事报告上帝,表示恭行天罚,以上帝的名义去惩罚敌人。古代干支纪日有刚日、柔日之分,甲、丙、戊、庚、壬为刚日,刚日属阳,外事须用刚日。类祭即在刚日举行,但具体地日子则要通过占卜择定。

出征前祭地叫宜社。社是土地神。征伐敌人是为了保卫国土,所以叫“宜”。多将祭社(狭义指本国的土地神)、祭地(地是与天相对而言的大地之神)、祭山川湖海同时举行。祭社仍以在坎中瘗埋玉币牲犊为礼。

出征前告庙叫造祢。造就是告祭的意思。祢本是考庙,但后代都告祭于太庙,并不限于父庙。告庙有受命于祖的象征意义。

祭军神、军旗称为“祃(ma)祭”

。军神,一说是轩辕黄帝,一说是蚩尤。祭祀时要杀牲,以牲血涂军旗、战鼓。叫做衅旗鼓。军中大旗叫“牙旗”,古有“牙旗者将军之精,一军之形候”的说法。祃祭也称为“祃牙”,就是祭牙旗。东汉以后,出征前常有“建牙”仪式,把大旗树起来,然后“祃牙”。不少著名的文人,如陈子昂-->>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