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唐僖宗及时代背景(5/7)
僖宗一朝,南衙北司的对立仍在继续。尽管这个时候的朝廷已经十分衰弱,他们仍然沉迷于个人的争权夺利中,一点都没有联合起来恢复朝廷力量的意思,尽管他们实际上能够掌握到的权利已经越来越多的被藩镇分走。
公正的讲,能够在大唐朝廷上占据一定地位的宦官,如果不论及其品性的话,很多人都是有着自己的才干的。如果在这个帝国衰微的危急时刻,他们跟朝廷上的那些大臣们能够精诚团结,在一个英明的皇帝领导下,中兴大唐并不是完全没有可能的。只可惜,这终究是一个假设罢了。无情的现实是,宦官跟朝臣彼此倾轧,徒让藩镇坐大,并最终葬送了这个中国历史上最强盛的王朝。
僖宗时期的政治,除了变乱带来的问题之外,实际上可以看成是贵族统治的复辟。从874年八月,崔彦昭接替刚刚被任命就可疑的死去的帝国新宰相刘瞻的位置,成为了新任的宰相。这个任命,暗示着权力已经重新回到原来已有根基的政治和社会贵族集团手中,他们的权力曾经在懿宗的时候被系统的削弱了。
崔彦昭是宪宗朝宰相崔群的侄子,旧贵族集团的典型代表,显赫的世家,清河崔氏的成员。清河崔氏是山东(不是现在的山东,唐代这一词代表崤山以东地区,即今河南河北的地区)七大门阀之一(这七大门阀是具有排他性的,只在彼此间互相认可,而歧视其他的门阀)。承袭自魏晋朝的门阀制度已经逐渐被削弱。但是根基极深的那些门阀世家仍然掌握了不小的权利。
武宗朝,崔氏出了三个宰相,宣宗时是两个。而懿宗则有意削弱他们的权力,因此崔彦昭的被任命具有相当重要的代表意义
。
崔彦昭被任命后,出自另外一个名门望族的郑畋和出身于河北范阳卢氏望族的卢携为相,他们三人清一色的都是来自名门望族或者名门望族的旁支。而另外的一位宰相,同样也属于名门望族,他是南朝萧梁家住的后裔萧(亻放)。
公平的说,名门望族的出身,让这些宰相们从小就享有远远超出其它普通人的教育资源,尽管名门望族往往容易出现腐朽的纨绔子弟,但是如果一个人真的想有所作为,在名门望族中,往往能够获得比寒门更强的能力。
然而,当时唐王朝的处境已经十分恶劣,就算是这些出身名门望族的宰相,也往往难以着手。
就在僖宗刚登基时的乾符元年(874)正月,翰林学士卢攜向僖宗上表道:“关东去年旱灾,自虢至海,麦才半收,秋稼几无,冬菜至少,贫者硙蓬实为面,蓄槐叶为斋;或更衰羸,亦难收拾。常年不稔,则散之邻境;今所在皆饥,无所依投,坐守乡闾,待尽沟壑。其蠲免余税,实无可征;而州县以有上供及三司钱,督趣甚急,动加捶挞,虽撤屋伐木,雇妻鬻子,止可供所由酒食之费,未得至于府库也。或租税之外,更有他徭;朝廷傥不抚存,百姓实无生计。”他要求停征欠税,再加赈济。僖宗虽然接受意见,但所发诏令,“有司竟不能行,徒为空文而已”。
一个朝廷已经到了皇帝的诏令都没办法传达实施的时候,离灭亡的那一天,也已经不远了。
或许长大之后的僖宗希望能够重振旗鼓,复兴祖先的江山,对游戏和嬉乐的兴趣减弱,开始坚定的过问起朝廷事务。然而他并不具有这样的能力。
他是一个严酷而反复无常的统治者,过分关心细节,喜施严刑,甚至用它来对付那些言之有理的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