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关于本书的设定与布局(2/3)
修改史书可以说他改掉了一些不好的记载,可为什么要说他的性格与李元吉没什么差别呢?
其主要的原因来自于天策府,天策府都是李世民的旧将,玄武门之后也都得到了重用,身居高位,但李世民为什么不像其他君主那样,杀掉一批手握军权帮他打天下的老人呢?
历史很多君主都这么做了,但李世民没有,那是因为这些帮他打天下的旧将,手压根没有军权,没错,虽然他们身兼十六卫将军,但实际是个荣誉职位,军权并不在他们手,而他们的办公地点也是在长安。如果还有人质疑,那么请想一下,东、西部战区的司令官,会一年四季都在京城办公吗?
杯酒释兵权?那么看完下面这个解释再来确定。
玄武门之后的李世民是善于纳谏的,魏徵等一大批谏臣历史赫赫有名,而谏官在这一时期的政治环境也是最好的。
魏徵出自于太子府,再往前是李密,是前隋的官员,也曾数次改换门庭,魏徵有自己的抱负,而李世民在玄武门之后也有自己的想法,一个有抱负,一个想成为明君,两人是曾经的死对头,而李世民也曾数次想杀掉魏徵,但是被长孙皇后拦了下来,如果觉得我是在胡说,那么魏徵死后太宗亲自写了一篇碑,但后来发生了一件事,又把碑给推倒了,直到东征高句丽失败以后,才有竖了起来。
所以说,他们两个是各自抱着目的走在一起的,一个使劲弹,显示自己是直臣,一个来者不拒,你提我接受,显示明君的气度。
但是,有一点请注意,唐太宗时期的谏官,没有一个出自于天策府。
是的,没有错,天策府旧将到底有没有进行过纳谏,史书只在房玄龄转记载了一段,那是房玄龄将死之时,写了一道谏言让人送去给正在东征高句丽的李世民,而在送出去不久后,房玄龄死了,太宗听从了意见,停止了东征。
连房玄龄这种李世民的心腹重臣,跟着他打天下走了几十年的老人,活着的时候都不敢谏言,难道还不能说明问题吗?
天策府老将,玄武门之后的谏官,两者一对,答案自然揭晓。
李世民为什么不杀主角?难道他不知道主角有问题吗?答案是知道,做了亏心事,别人怎么可能不知道?而书也曾数次或明或暗提出李世民想杀主角,一次被长孙皇后制止,一次被魏徵制止。
在这个时期,李世民已经开始向一名合格的演员演变了,主角能忍,他更能忍,主角忍与不忍在自己,李世民则是身不由己,不得不忍。
还是那句话,刚坐皇位,历史的情况不说了,李建成和李元吉都死了,那些原来的旧将只能服从李世民。
但书不同,李元吉还活着,朝李渊的势力(后面会讲),李建成的势力,主角自己的势力,即便李世民吸收了部分势力,但余下的三股势力混在一起,也不是李世民能抗衡的,况且还有河北这个李建成和李元吉亲自打造的地盘,历史这个区域是魏徵去收复的,但书李元吉还活着,魏徵去已经不管用了。
加主角利用历史知识开的神秘势力bug,这么多因素加在一起,李世民还敢杀吗?而这些情况,除了河北以外,我在书也有提及过。
最后说下玄武门,这一点只要稍微细心一点的都可以发现,整个玄武门之变,异常的情况太多太多。
首先,李渊已经下令李建成和李元吉次日进宫对峙,那么李渊的心该有多大?听到太子和四子与自己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