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刺击(3/3)
大旗主邀少年相伴同行,少年应允。
五旗军与先行进攻鲁城的蓝旗军汇合,合六旗之力奔袭板城。
至鲁、板两城之间,少年忽施偷袭,企图刺杀大旗主,未果,大旗主将少年擒下。
鲁、板两城之北王军前后夹击,旗军溃。
正午,大旗主猝死。
少年被擒,遭毒打而不屈,受酷刑而不供,昂然道:“甘尽少年血,不负华族民。”
……此段记载显然前后矛盾,比如少年骑虎而来,如果是事实,那么少年起码要有降服猛虎的力量,但后来少年偷袭大旗主,竟然“未果”,反被大旗主“擒下”。
而在这种情况下,鲁、板两城的军队居然能将蛮军击溃,实在解释不通。
而且大旗主于正午猝死的原因没有说清,如果他被少年偷袭的时候没有受伤,那他是怎么死的呢?后来著名的“蛮史”学者梁勇奇对此事有另一番说法,前面的猛虎之说仍然保留,并且大加渲染,将骑虎少年说成身高九尺力大无穷的巨汉,而后又添油加醋形容他和大旗主交谈之时的种种诡异,最后的结果自然是“英明神武”的大旗主“爱才心切”、“礼贤下士”、“有意召拢”,却被“力大而奸诈”、“实为华朝刁民”的骑虎少年刺死,导致了蛮军溃败。
此论一出,顿时引起轩然大波。
但当时言论已经相当开放,华蛮两族高度融合,而且说的又是数朝之前的事,梁勇奇便凭借这番美化蛮族、贬低华朝的言论,大赚了一笔。
许多戏院都按他的手笔编排戏剧。
因蛮族习俗是男子光头,在后脑勺处留三个辫子,故而该类戏剧统称“三辫子戏”。
对于梁勇奇的言论,著名学者顾永清评价说:“一个跳梁小丑的胡说八道而已。
当年的华朝抗击蛮族,与今天的民族融合是两个历史时期的必然不同。
我翻史书,见到描写星寒热血之月,北王军奋勇抗敌的文字,每每都是心潮澎湃,热泪盈眶。
那样一段严肃的血泪史,如今却被某些小丑拿来作秀,可悲可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