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雅小说网
繁体版

第1章 家在悬瓠(2/3)

极大。此城立于汝水南岸,据说因汝水在这一段迂曲旋绕,形如一枚悬垂的葫芦,故得此城名。这个说法首见于《水经注》:“城之西北,汝水枝别左出,西北流,又屈西东转,又西南会汝,形若垂瓠。”《元和郡县图志》可能就是据此说道:“汝水屈曲行若垂瓠,故城取名焉。”隋唐蔡州治悬瓠,李愬雪夜入蔡州,就是袭取这个悬瓠城。刘宋时以新蔡郡帖治汝南,即新蔡与汝南两郡共享悬瓠城,二郡太守常由一人兼领。从后来的史事发展看,我认为杨坦之一家住在悬瓠(今河南汝南县)。

康熙汝阳县志·汝阳县治(冯博文清绘)

《水经注》叙及汝南郡悬瓠城时,郦道元还引述当地老辈的话提到悬瓠著名的土特产板栗:“耆彦云:城北名马湾,中有地数顷,上有栗园。栗小,殊不并固安之实也。然岁贡三百石,以充天府。”郦道元认为自己家乡范阳郡固安(或作故安)县的板栗才是天下第一,觉得悬瓠板栗个头小,“殊不并固安之实也”,但也承认洛阳朝廷挺看重这个特产,额定每年从悬瓠收取板栗三百石。他又提到汝水河里有个小岛,岛上多板栗树,故称栗州(洲):“水渚,即栗州也。树木高茂,望若屯云积气矣。林中有栗堂、射埻,甚闲敞,牧宰及英彦多所游薄。”北魏孝文帝南迁后多次南征,两度驻扎悬瓠城,郦道元对此也有记录:“其城上西北隅,高祖以太和中幸悬瓠,平南王肃起高台于小城,建层楼于隅阿,下际水湄,降眺栗渚,左右列榭,四周参差竞跱,奇为佳观也。”

在宋魏对敌的军事形势下,悬瓠城对南北来说都是必争之地。元嘉二十七年初春,汝南、新蔡二郡太守离职,驻寿阳的战区都督南平王刘铄派自己右将军府的行参军陈宪前往悬瓠“行汝南新蔡二郡军事”,就是代理太守职务。陈宪一到任,赶上北魏太武帝大举南进,第一个就是围攻悬瓠城。城内兵不满千,陈宪凭城拒守,苦战四十二天,硬生生把北魏大军挡在城下,迫使他们在雨季到来时撤退。宋人特感骄傲,后来跟魏人炫耀道:“我家悬瓠斗城,陈宪小将,魏主倾国,累旬不克。”

这一场悬瓠守卫战,《宋书》多处都有记录。魏军渡过汝水,兵临城下,宋军只能依托城墙自守。《宋书·南平穆王铄传》记攻守双方“矢石无时不交”,称魏军“多作高楼,施弩以射城内,飞矢雨下,城中负户以汲”。魏人在临时搭建的楼车上用大弩射击城内,城里人去井上打水,都得背负门板以防自天而落的箭雨。宋军销熔佛像锻铸大钩,用以攻击这些楼车。还说“城内有一沙门,颇有机思,辄设奇以应之”。魏军“多作虾蟆车以填堑,肉薄攻城”,尸体堆得跟城墙一般高,后继者从尸堆上跃上城墙,短兵相接。在陈宪指挥下,宋军“锐气愈奋,战士无不一当百,杀伤万计,汝水为之不流”。

《宋书·索虏传》:“(陈)宪婴城固守,(拓跋)焘尽锐以攻之,宪自登郭城督战。起楼临城,飞矢雨集,冲车攻破南城,宪于内更筑扞城,立栅以补之。虏肉薄攻城,死者甚众,宪将士死伤亦过半。”对于依赖野战骑兵的北魏军队来说,紧靠河岸的悬瓠城是难啃的骨头,久攻不下,拖到河水上涨时,攻城军队还面临被溯河而来的宋军截断在南岸的危险,所以只好“烧攻具走”。悬瓠城的特点和价值由此可见一斑。

唐人刘禹锡的诗句“汝南晨鸡喔喔鸣,城头鼓角音和平”,就是写悬瓠城的。在刘禹锡写下这句诗的三百五十多年前,宋孝武帝大明六年(北魏文成帝和平三年,462),王钟儿嫁到杨家,之后在汝水盘旋的悬瓠城里过了两年平静的婚后生活,肯定秋天吃到了本地特产的那种板栗。不过安定的生活只有两年。两年后,毫无征兆地,如风中秋叶,如水上浮萍,和淮西成千上万无辜的军民人家一起,王钟儿骤然间被卷入时代的惊涛骇浪。在经历一连串撕心裂肺后-->>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