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6章 转折(二)(2/3)
只是随着大战爆发,这个脊梁还是不足。截止去年,因为战争提前爆发,美国钢产量已经接近5500万吨,英国1300万吨、苏联1700万吨,德国2000万吨,法国530万吨、连日本也因为提早南下得到马来亚铁矿,产量已经增至370万吨。简单看粗钢产量,民国确实是世界第二,但放在大背景下却很不够。撇开人均来说,由于中亚战场距离遥远,交通条件恶劣,所以军事用钢铁消耗是英德国的2.5倍,苏联的1.5倍。某些方面说难度甚至比美国跨大西洋的消耗还大。更重要的是,历史上美国钢产量借二战暴增一倍,是因为本身因经济危机大量闲置,所以产能余量很大,而民国已经维持了二十年的高速增长,产能一直保持较高水平,余量不足。加上钢铁业是投资和回报较长的行业,除了国家扶持和自己外,不会有太多人投资这个领域,所以根据工商部的预测,五千万恐怕是一个峰值。
目前鞍钢的最主产品除了传统型材和造船钢外,另一个任务就是制造标准陆地型集装箱。陆地标准集装箱是杨秋自创的,主要是考虑目前没有合适的平板载重卡车,而且就算技术突破,道路也跟不上这些大家伙。这种集装箱比后世的半箱稍小,完全是按照十轮重卡的车身标准制造。每个箱子标准载重2.5吨,最大4吨。
制造集装箱制造并不复杂,滚轧机将钢板轧成波纹型后,工人师傅用铆接拼装法(铆接简单且需要时可以拆开再拼装),在加上叉车底,最后用白油漆刷上醒目的编号就可以了。
“现在你们每月可以造多少个?”
“按照现在的进度,我们这里每月可产1万。再加上广东、杭州、安庆和黑龙江四家,每月四万个标准箱不成问题。”为杨秋介绍的是北方工业集团,这位历史有名的兵工专家现在是北方集团的技术部主任:“我们下月就要新添置两台滚轧机,那时规模就能扩大到每月1万5。”
“有点少。”杨秋向贾小侯和陪同视察的顾维钧竖起手指:“集装箱运输不仅节约成本,还能加快速度,所以还要继续增大产量。我估计,光中亚那边每月就需要150万只轮转才够。你们回去后让全国有辊轧机的厂都投入进来,这个东西不复杂,一定要把产能提高到每月10万。另外还要督促海军部和各家船厂,大型集装箱和专用运输船也要加紧速度。上次马歇尔已经看到了我们的集装箱,还要求出售一套设备回去研究。所以一定要赶在美国前制定出详细的集装箱标准。不仅是我们,将来我们辐射地区的码头设施也全部要按照这个标准来建设,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将来各国趋同我们的叉车,箱体规格,码头和龙门吊等设备的标准。”
虽然杨秋已经不需要考虑连任,但内阁调整肯定要进行,王正廷这位太平总理虽然不错,但在对外关系上不如顾维钧圆滑,随着世界局势越来越玄奥,顾维钧依靠积累下来的外交和各国人脉关系,逐渐在这场竞赛中脱颖而出。
顾维钧很聪明,一下子明白杨秋是要借战争推广中国集装箱标准。这样将来无论哪个国家想发展,都必须按照这个标准,否则战后中国控制的海港和码头就将无法容纳他们。交代完集装箱的事情后,杨秋又着重提到铺轨车和自卸车皮。毕竟集装箱再强也要靠铁路运输,中亚铁路本身就少,这次会战即便扫清苏军,也肯定会破坏干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