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0章 财政和潜艇(5/5)
妈的,眼睛真毒!杨秋暗骂一声:“6艘,耐压钢技术、拖拉机和卡车维持不变,外加50枚训练鱼雷和200枚450毫米黑头鱼雷,这是我最大的能力了。至于迫击炮专利您知道,很多国家都有兴趣。”
从未经历过涉外商业谈判的张孝准竖起耳朵,首次见到杨秋居然像无赖一样和德国纠缠,同样克劳兹和特劳恩也已经食髓知味,一点点讹诈杨秋手中的技术。经过几小时磨牙般讨价还价,最终杨秋以无偿让德国使用迫击炮专利换取耐压钢技术、50辆履带拖拉机和300辆卡车,同时还搞到了第二条拖拉机生产线,并且答应帮培训海军潜艇兵。
至于潜艇和鱼雷最终以27万美元每艘的价格成交,杨秋还提出一些自己的要求,比如要使用自己提供的通气管,鱼雷管数量增加到前四后一,还需要能携带五枚备用雷,根据他自己算,排水量将达到500吨左右,他还要求潜艇和所有交易必须在8月前完成。
对一个月能造几艘潜艇的德国来说,造6艘几百吨的潜艇对本国海军计划几乎不会造成影响,倒是特劳恩好心提醒了水兵的问题,建议他派水兵前往德国工厂一边将监督建造,一边训练摸索,这样最迟14年年初就能初步运用。
这项交易说不上谁亏谁赚,德国得到了现代的轻型迫击炮技术,终于可摆脱目前使用的铁疙瘩,加上70小姐技术,德国陆军实力更强。而杨秋得到了耐压钢技术和第二条拖拉机生产线,虽然潜艇价格偏贵但起码海军的多元化不发能慢慢开始,最起码一旦有变,日本军舰肆无忌惮出入扬子江的局面能被稍稍遏制。
当然,花那么多钱很不爽,所以他也没忘记缠着让德国送十几台柴油机说是备件,准备拿回来给工厂模仿和研究用,虽然他资料机里有更好的型号,但图纸取代不了实物,从低级仿制能培养技术部门的设计和改进能力。
离开德国租界后,还没等他解决头疼的油料和水兵问题,袁世凯要和谈的消息已经到了手上。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