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0章 最先进的炮弹出现(4/16)
后世一枚155的炮弹也得两千刀以上,很多国家一年产量也就几十万发。
赵与芮这边打造更慢,就这么一个厂房,占地近五亩,里面所有工作人员接近五十个,每天只能出产配件,组合成炮弹是三十发。
赵与芮用的十小时工作制,每小时约三发。
但许厉他们并没有做成炮弹,现在还有两个主要技术手段没解决,一是后膛撞针打击问题,他们现在还是用点火式,撞针技术上没问题,但材料还要改进。二是炮弹内部火药配比和装置问题,三就是弹带效率问题。
所以火器局的火炮和炮弹,甚至机器还需升级,现在许厉是打造炮弹配件,先储存起来,将来这三个问题解决后,立刻可以组装,节省时间。
赵与芮听完后也皱眉:“占地五亩,五十个工人,日产三十发?”
这个工厂建造就花了数万贯。
五十个工人每月工资加吃喝又是上百贯,一年至少两千贯以上,相关工匠和官吏的还没算。
他还有个前提条件,前面的铜片,铅片也需要另外的工厂打造出来。
其他火药和配件也是如此。
这个射程当然还有进步的空间,主要后装方式和打击方式还得改进,气密性也要继续改进,炮弹更要改进,但以现在的工业水平,这已经算是最强的火炮。
据许厉说,这门六百多斤的中重型火炮,可用来守城和战船中,但也可以野战,以后野战可以主带这种火炮。
要知道宋军以前野战炮都是三百多斤左右,偶尔才会带千斤重炮,现在要带六百多斤的炮,也是许厉考虑宋军后勤后才决定的。
宋军有个良好的习惯,每攻占一地,每要到处画地图,确定道路,什么路好走,什么路能走步骑,什么路能走炮兵和马车,什么路需要修,都是宋军每占一地率先要处理的事。
然后宋军会根据出征地形,决定带骡马还是牛。
对好走的路来说,通常是四匹马,每两匹轮流拉一门炮,配几个炮兵或民夫,对不好走的路,或雨天,可能还要带牛。
牛走的慢,但拉力不比马小,而且更适合难走的路和雨泞天。
这是赵与芮和后金学来的,明末后金出征,基本都是用牛拉炮,很少用马骡拉。
按现在的马力和牛力,六百多斤的炮也是能拉的动的,后金炮都是上千斤也能拉,宋军自然更能拉,而且速度不会太慢。
之所以不再用更重的炮,是因为现阶段宋军这六百多斤的中重型火炮在升级改造后,已经够用了,现在已经接近十九世纪中期后装线膛炮的水平。
“后面守城和战船上,可升级更重打的更远的炮,但臣以为。”许厉这时道:“守城和战船上的炮可以先缓缓升级,当务之急,还是升级火炮,按陛下的意思,彻底打造新式炮弹,这可以让咱们的火炮威力和射程,达到新的高度。”
许厉这门炮是给赵与芮看的,也不打算全军推广,按他的说法,先打造上百门给前线准备西征和防守用。
现在国内都没什么战事,也没有必要升级守和战船,只需要在波斯和谦州一带的前线打造一批备用,重点还要升级新式炮弹。
“许卿说的有理,朕也是这个意思。”赵与芮立刻表态支持。
然后又问,你们新式炮弹研发的怎么样了?
“陛下请。”火器局的人带着赵与芮往新工厂去。
这是大宋前两年新建的工厂,专门为了研发新式炮弹,即赵与芮所说,后装铜壳炮弹。
这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