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四、“远距离革命”异闻录(上)(2/3)
从组织上而言,革命党并没有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党魁,也没有一个集体领导的最高委员会,而是由一堆大大各自独立的组织、帮会和党派拼凑起来的超级大杂烩。其中包括阉党、民主同盟党、东海革命军、复兴会、血uā社、暗杀团、救国委员会、人民解放阵线……等等。
这些七八糟的革命iǎ团体,除了在推翻朝廷这一点上能够勉强达成一致之外,其余的观点和理念完全是南辕北辙,彼此之间甚至还有互为仇敌的。
那位最初竖旗举兵的民主同盟党总理文德嗣,在协调各路革命力量夺下了台湾岛之后,就是因为压不住同盟者之间层出不穷的内最后连自己都闹出一串丑闻,搞得快要身败名裂,这才心灰意冷地放弃了“台湾民主国”大统领的宝座,躲到琉球岛隐居去了。
这一次山派修士突然倒戈投靠朝廷,导致“台湾民主国”腹背受敌,革命阵营几乎陷入绝境。
在这种生死一线的巨大压力之下,各个革命团体都被迫放下成见和芥蒂,联手应对本次危机。不仅李华梅等人在台湾岛的战场上领兵坚持抵抗,大陆上的各省革命同志也在紧急策划起事,以分散朝廷的注意力,拖住攻打台湾的讨伐军。这个策略本身是没有什么错的,但问题是……
“……大陆上的革命同志们,因为一时间推举不出一个能服众的领袖,居然根本没有通知我一声,就把文德嗣这个‘国父’给抬上去了……唉!他们这回可真是瞎了眼!”
一提起这事,李华梅提督就恨得咬牙切齿,“……可怜了徐州新军那两千多受骗的死难弟兄啊!”
原来,在连续十几年的屡次武装起义,多半以失败而告终之后,革命党内部逐渐形成了一个共识,即光靠组织刺杀、暴和恐怖行动,是无法成功在敌后站稳脚跟的。
而以“台湾民主国”如今这种分裂、各自为政的糟糕现状,也根本无法建立起一支像样的革命军队,拉开架势与朝廷光明正大地争夺天下。
因此,唯有渗透进朝廷的军队,设法发动兵变,把敌人的军队变成自己的军队,用朝廷的军火弹攻打朝廷,革命党人才有可能实现武装割据,进而一步步将朝廷的实力耗干拖垮。
其中,驻扎在淮北徐州镇的朝廷新军,乃是各路革命党人掺沙子的首选。
这支部队因为远离南北战区,又与江南的京畿腹地隔着不短的一段距离,所以主事者的警惕不高,对内对外的戒备都很懈怠。而且,由于徐州新军正处于筹建阶段,上级军官为了尽快征召到足够的兵力,在征发兵员的审核方面非常马虎,正好方便了革命党人从中渗透和发展革命力量,
就这样一两年下来,在额定编制为八千人的徐州镇新军之内,已经充斥着上千人的革命党,此外还发展出了许多同情者和支持者,可谓是革命形势一片大好。
但问题是,这些革命党人并没有统一的领导机构,而是分别隶属于十几个不同的团体,彼此关系相当糟糕。所以真正到了准备起事的时候,立即就为应该推举谁当首领而闹得不可开jiā,甚至差一点自相残杀。
而革命党的首任大统领,民主同盟党总理文德嗣阁下,在被迫辞职下野之后仍然不甘寂寞,一直孜孜不倦地图谋复起,并且在前些日子因为躲避琉球内的关系,搭船逃到了两淮一带,又与当地革命党搭上了关系……于是,在起义筹备陷入僵局的情况下,因为文德嗣的资历最老,威望够高,各路革命力量便被一致推举为徐州起义总指挥。连带着追随文德嗣一起流亡回大陆的几个民主同盟党失意政客,也是趁着这股东风一人得道、jī犬升天,被委任了参谋官、联络官之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