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1章
这次村民们都学乖了,没有一个人质疑的,照做就是了。
接连几天下来,池月每天都去秦家医馆里坐诊。
她要开药膳铺子的事儿,也跟秦大夫说了。
秦大夫当然是很高兴。
还主动的看了病人后,跟病人推荐起了药膳。
他们让别人自己回家,先按照药膳方子炖煮。
池月坐诊几天,都是开了一副药,然后再给一副药膳的方子。
她根本不怕这方子被别人学了去。
这东西就像开饭馆一样,就算是同样的菜,每个人做出来的还不一样的味道。
再说池月也是有秘诀的,最主要的秘诀是握在自己手里的,她可以肯定这天底下,她做的药膳称第二,绝不可能出现第一。
每个方子她都少了一个关键的步骤。
那样做出来的药效是一样的,但是口味就差远了。
池月在秦大夫药馆里坐堂,一直坐到家里的二茬稻的秧苗,可以栽的时候。
栽秧这天,村里几家都种了二茬稻的很热闹。
李强老早就跟池月说了,一定要选择等他休沐的日子。
池月答应了,也是专门选的这一天。
周家的两个小子又来了,他们要继续体验农村生活,要知道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寓意。
按照池月自己的想法,是想出钱请人帮着,把那点地给栽上就行了的。
但是看着几个孩子们确实不能四肢不勤,不懂得干活,虽然他们以后有可能会很有出息,但是该教的还是得教。
于是她挽起裤腿儿下了地。
想着这种日子赶紧过去吧,明年就买奴仆回来,她要享受生活!
因为人多,池月家的两三亩地半天就完成了。
大家伙好好休息了会,池月下午准备带几个孩子们,去山上野炊放松一下,结果家里又来了不速之客。
她看着这三人的面貌,一开始没想起来,直到翻起原主的记忆,眉头深深的皱起。
这三人不是别人,正是原主的生身父母和亲弟弟。
池月看见老池一家无比的烦心。
她是有原身的一些记忆的,对这一家人是没有一点好印象,简直就是吸血虫。把这闺女当成了一个养儿子的工具。
不然也不能把她个黄花大闺女,卖给一个有四个孩子的鳏夫做继室。
没错,她是被这家人给卖掉的。
这也是为什么这么长时间以来,池月都没有想起这一家人,因为这一家人在她的印象里,是拒绝往来户。
按照南梁国习俗和法律,一般姑娘家最晚也是十六七岁嫁人,能挨到十八岁的简直是凤毛麟角。
一是十八岁不嫁就是老姑娘不好嫁,二是因为再不嫁,国家就会拉去官配,随便配个歪瓜裂枣缺胳膊断腿的,你也得受着。
或者有些心疼闺女的,就会早早的定好亲事,在家留到十八岁再嫁人,那是疼闺女的做法。
而原身的爹娘并不是疼她,才把她留到十八岁,是为了让她在家里多做些伙计,养那个吸血弟弟。
原生池月从小就是被灌输扶弟魔的概念。
虽然她心里很逆反不愿意,但是迫于爹娘的压力只能照做。
久而久之给她造成那种极端的心理,刚嫁过来,又因为李凡丢下她照顾四个孩子,所以她把所有的不满都发泄在了四个孩子身上。
池水生和穆冬梅,也就是池月的爹和后娘,看到开门的正是池月,立马换上一副惊喜无比的脸,穆冬梅上前就抓住池月的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