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2章
李子夕、李子晨和周浩语三个小的,就没让他们拿镰刀,让他们在一旁帮忙捡掉落的。
人多力量大,池月家本来就没多少地,加上又有王大柱父子俩帮忙,一天刷刷就把一片地儿割完了。
完后他们几个又快手快脚地,把割下的稻子把,归拢成一堆一堆儿,再由王大柱给一挑一挑地,挑回家门口的场上去。
隔天池月带着几个孩子们,又去帮着王家一块儿干活,虽然他们干的慢,但多少也能干一些不是。
王大柱夫妻俩是不用池月他们去帮忙的,但是池月坚持礼尚往来。
而昨天干了一天的活,回去后喊着腰酸背疼累的周家兄弟,今天还是又跟着来了。
特别是周浩语,他觉得自己不能被子夕妹妹给看扁了。
今天是在王家吃的饭,吃饭的时候人差点就坐不下了,屋子里有些小,主要是孩子们多。
王嫂子和王大柱心里都想着,等过段时间不忙了,家里是不是也得盖个新房子才行。
王嫂子是个心灵手巧的,以前她做的饭菜并不怎么好吃,跟着池月学了这么久,也会用各种调料了,做的饭菜也算可口,加上他们本就干活干得很累,也是吃的喷香盘盘皆空。
吃完了每人再来一碗水果茶。
是池月一早就熬好了,昨天她自家也熬了,在井里镇着,这会儿拎出来喝,凉凉的正好解暑。
几个孩子们很是喜欢。
村里受他们两家人的感染,大家伙干活也是热火朝天,你帮我我帮你的,前所未有的和谐。
老村长整天嘴上都是弯着的。
他觉得自己做村长这么多年,还是头一次在大忙的季节那么舒心。
往常在这季节,总归会有邻里之间发生什么口角和不愉快,需要他去调解。
干活累的要死,还要分心去帮忙处理那些事儿,别提多糟心了。
眼下好了,整个村都是一片欣欣向荣的氛围。
果然村里就是要有人带好头,这么想着就越发的喜欢池月,连带着王家那几家也喜欢上了。
稻子收割下来之后,先用打板把稻粒给打下来,晒干后就可以放在石臼里舂成米了。
这个过程需要几天,好在这几天都是晴天。
不过在这之前他们得先交税。
交完税也没剩下多少了,省吃俭用的家庭里,也就将将够糊口。
但像池月他们家的吃法,这点口粮半年都吃不到。
村里差不多都忙好接近尾声,已经过去了七八天。
池月家里舂了一百斤新米出来,就没剩多少了。
池月看着剩的那些稻谷再舂也就一百多斤的样子,她觉得这还种个什么稻子?
怪道古时候的老百姓都吃不饱,地本来没多少,产量又不高,这确实吃不饱。
就是这些递给她一个人吃,也不够她吃一年的。
也是这时她才想起来,当初栽好秧过后,地里自己基本就没有怎么去看过,都是王家夫妇帮着弄的。
想起这茬池月汗颜。
她问了王嫂子夫妻俩,这边气候接下来应该还可以再种二茬稻的,只要后期肥料跟得上,完全没有问题。
但问题就是,上哪里去搞那么多肥料呢?
这时代又没有专门卖肥料的。
王嫂子夫妇等人听了池月的分析,觉得她说得非常对,但是他们也提出了最重要的环节,上哪里去搞这么多肥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