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 此中自有真意三(1/2)
1948??此中自有真意三石元峰端起水杯喝了一口,他没有出声催促胡斐,以胡斐的聪明必然是想到了自己今天跟他谈话的真意所在,至少能揣摩到一点的。前面的工作汇报,让他对胡斐的能力非常认可,工作思路上不拘泥于陈规陋矩,勇于创新,工作能力更是没得说,从转业干部到市长那也是脚踏实地,一步一步干出来的。当然了,从市长直接一跃而成为副省长,这一步的确是有些急躁了一些。与其匆匆忙忙地提拔,倒不如在市委书记的任上再稳扎稳打地夯实了根基。不过,站在陈家的角度来看,有这么个机会,当然要抓住了。毕竟,胡斐太年轻了,就算是在副省部级这一级别上熬资历,也足以为他日后的发展积累更多的政绩。更何况,胡斐从来都不是那种混吃等死熬资历的人。否则的话,胡斐就不会刚刚一上任,就马不停蹄地考虑农业发展的事情了,而且还是站在全国的立场上来考虑。主动找陈浩洋合作,石元峰也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事实上,他很清楚黄海一系的打算,他很清楚,他们之所以推出自己来,不过是为了平衡而已。当时的情况是黄海一系和最高首长武明辉一系的矛盾由来悠久,但是,在某种意义上说他们又有共识,那就是双方都不希望红色家族在政坛上的势力过大。由于双方在发展理念上,以及用人等等问题上存在很多的不同,石元峰就成了中间的协调人。也因为石元峰一家人出去的多了,留在国内的实力并不强大,毕竟,再是亲近的人,也没有家里人那么值得信任。这一点,石元峰的心里很清楚。但是,真正到了那个位子,谁不想按照自己的理念来施行?之前石元峰也跟贺伟红接触过,在他看来贺伟红比陈浩洋要活跃,性格也要强势得多。然而那会儿贺伟红的老子还在世,贺伟红自己也在政坛搞得风生水起,对石元峰有些爱理不理。哪曾想,贺伟红的老子没过多久就去世了。相反陈家一如既往的低调,陈老爷子也没有为陈浩洋的发展绞尽脑汁,而是任由陈浩洋自己走得四平八稳。最让人意外的是,陈浩洋多年以前走丢了的儿子居然找到了。而且,这个孩子虽然从小在农村长大,但是表现却非常优秀,考军校,从军,转业然后到地方工作,每一步都走得非常踏实。陈老的孙子找到了,一度在高层掀起了很大的风浪。甚至于黄海那位据说都非常关注。就在大家以为陈老会把孙子接到身边,悉心加以栽培的时候,没想到更惊人的消息出来了,陈老不仅没有让孙子正式的认祖归宗,甚至连孩子的姓名都没改过来。而是任由胡斐跟着捡到他的人姓胡,依然让他自己在江南官场拼搏。直到这次张康跟陈浩洋之间的冲突爆发出来,石元峰才意识到自己不仅小看了陈浩洋,更小看了陈老的心胸啊。“首长,对于国企改革的想法,的确是有一点不成熟的想法。”思索良久,胡斐抬起头看着石元峰,“有可能是些不大中听的话,就是不知道该说不该说。”“说,怕什么,就是要听到不同的意见,也算是开拓思路嘛。”石元峰笑了笑。“国有企业改革是势在必行的。”胡斐清了清喉咙,“国企改革的目标是做大做强,要有利于国有资本的保值,要提高国有经济的竞争力,提高我们的企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我们国家地大物博,人力资源优势巨大,这就注定了企业必须走出去,要去拓展市场,要利用自己的优势一步一步地走到产业链的上游,而不是永远充当世界工厂……”刚刚已经详细地整理过思路了,胡斐就开始侃侃而谈,将他对国企改革的看法说了出来。综合起来就是,支持国企进行改制,同时加大新兴产业的投入扶持,尤其是战略新兴产业也不妨由国家来注资参与,掌握股份,让企业的经营发展由市场的潮流来推动等等。当然了,对于一些事关国家安全的行业,胡斐是解决反对私有化的。同时,对于国企改制过程中的一些重要细节,胡斐他也提出了针对性的意见,例如企业改制前的账目核算,不仅要有资产管理方面的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