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69.鸾凤来仪(23)三合一(5/8)
可叫自己写,该写什么呢?
林雨桐看着递出来的一封一封呈报,跟四爷分着看。头一写的东西,大致都相似,自己的忠心,诉自己的委屈。人写的较委婉,但武将,那直接多了。差没:老子为陛下镇守一方,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凭什么这么对待我们?
她特别好脾气的在呈报写了大大的‘阅’字,然后一一发还。
没好也没不好,反正这么一份呈报,并没有换来自由。
很明显,太孙对这样的呈报还是不满。
于是第二,他们开始换招数了。开始把身的银子拿来收买守卫,只为了给外面带个口信。然后一接一的,呈报一一的写,身的东西却一一少了。先是散碎的银子,接着是身带着的银票。再加下来是手的戒指扳指,然后是玉佩荷包,除了身的衣裳,能给的都给了。每次问,他们都口信捎出去了。但是这捎出去的口信为什么没有半分的信息反馈回来呢?
张华的口信,是捎给南山书院的山长三清先生的。这位大儒,也是他的恩师。
别人的面子,太孙未必会给,但是恩师的面子,他一定会给的。
因为这位大儒,也曾是太子的启蒙师傅之一。
南山书院。
三清先生坐在竹林的石桌边,他的对面是个一脸恭敬的年人。
“安民,你怎么看?”三清先生问道。
被称呼为安民的年人眼里闪过一丝亮光:“恩师,国有如此储君,难道不是国之幸。”
三清先生摇头:“锋芒过甚!怕只是昙花一现。”
“恩师,学生已蹉跎半生光阴,难道还要继续蹉跎下去?”年人眼里闪过一丝决然,“哪怕是昙花一现,学生也想再挣扎一次。不管将来如何,江南确需整顿,太孙此霹雳手段,虽冒险,但却定有成效。学生想去应招贤榜,虽死而不悔。”
三清先生半晌没有言语,“书院做此一想之人,只怕不在少数。”
年人赶紧站起身来:“学生惶恐。”
三清先生一笑:“罢了……罢了……难为你人至年却仍有如此一腔热血……那去吧……只是不管成与不成,在朝,不可以南山书院为根基结党……否则……”
“是!”年人不等三清先生出更绝情的话来,赶紧起身,应了一声。然后又跪下磕头,“先生保重,学生去了。”
三清先生听着风过竹林声,有些怅然:此一去,究竟是凶是吉,谁能预料呢?圣可不是一个能容人的性子。
这一日之后,南山书院变的清净了很多。潜心做读书的,只剩下十几岁的少年人。十六七岁往的,都走了。
他们都是有功名的人,秀才举人,更有书院里的先生,他们大多都是进士出身。像是鲁安民,便是进士出身,任过县令,做过知府,只不过是在江南这官场,被排挤被倾轧,这才被罢了官。如今,这么一个机会摆在这里,不知道又多少人前仆后继。江南这情况,朝局又如何,这学读书人个个心知肚明。
谁不想成一番事业名垂青史?
若不是心有志向,大可跟官场的芸芸众者一样,同流合污,也搏个荣华富贵。
林雨桐等的是这样的一拨人。
像是鲁安民这样的,在过了最初几的观望期之后,来的人越来越多了。看了履历,大部分都是林雨桐亲自见了。
林雨桐在考察鲁安民,鲁安民又何尝不是在默默的观察这个太孙。纵观太孙所做之事,了解太孙的成长经历,鲁安民一直把这位太孙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