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2章(10/73)
霍启煊给这个人工智能系统起名为“灵界”。
希望它未来可以成为一个有灵性的人工智能系统。
在完善论文和银行自动化系统的时候,霍启煊并没有落下“灵界”的投喂与成长过程。
他每天会选取大量数据,以丰富“灵界”的知识图谱,并设计各种场景让“灵界”训练思维能力。
尤其是在获得光子一号超级计算机后,“灵界”的学习速度更是飞快。
海量算力使它可以同时处理上亿条信息,快速汲取知识精华。
现在的“灵界”已经初步具备自我完善的能力。
它可以通过内部文件来自主学习,不需要霍启煊全天候投喂数据。
这也为霍启煊腾出时间去开发银行系统。
但是,“灵界”距离真正的人工智能还有很远。
当前它能做的最多是提供简单的语音交互,完成一些基础问答。
想要具备真正的思维还需许多突破。
于是霍启煊决定先从一个具体领域入手,让“灵界”在这个领域内不断深化学习。
他选择了金融领域,这既与他的专业相符,也是应用前景广阔的领域。
霍启煊整合金融领域的专业知识,以有结构化的形式输入到“灵界”里。
包括概念、原理、模型、案例等所有知识点,他都做了细致的梳理。
同时,霍启煊也在训练“灵界”具备金融式思维模式。
这种模式要求理性、严谨、全局性思考。
这对一个人工智能系统来说也非常关键。
经过十天左右的深化训练,“灵界”已经初步具备了金融领域的专业理解能力。它可以进行投资组合优化、风险评估等操作。
甚至偶尔也会给出一些创新思路。
“不行,数据量还是不够!”霍启煊皱眉看着灵界的后台系统,非常的不满意,这个年(bcca)代还没有普及互联网,灵界没办法从互联网上吸收大量数据,全靠他往电脑里输入文件进行吸收,进度太慢了。
霍启煊不知道的是,他已经把人工智能技术往前推进了三十年!
“灵界”的诞生,已经是一个不亚于互联网技术革命的存在。
他面临的最大难题就是在当今环境下,可供“灵界”学习的数据还远远不够。
面对数据不足的困境,霍启煊绞尽脑汁的想办法。
“互联网没有普及,可以先避开数据量这个无法解决的客观因素。先把灵界的自主学习能力提上去。”霍启煊想了想,开始继续优化“灵界”的神经网络,通过改进网络结构、增强参数、扩充训练样本等方式,不断增强“灵界”的自主学习和思考能力。
他在创造一个完美的初级大脑!
这个大脑,知识储备可能不够,但智商和理解能力奇高无比。
无论多难多复杂的问题,通过学习之后都能瞬间理解。
之所以能这样,是霍启煊加强了“灵界”的随机组合能力,鼓励它产生更多元的思路。
他还设置了模拟用户的交互环境,让“灵界”自己与自己交流,在交流中不断总结提高,学习创造新观点。
当前“灵界”的自主思考能力还比较单一。
但霍启煊为其预留了足够的升级空间。
随着深化训练,“灵界”终将获得跨域、宏观的思考能力。
当互联网时代来临时,庞大的网络知识库会使“灵界”的思维更加开阔-->>